天氣炎熱是隱翅蟲活躍的季節,隱翅蟲喜歡在天氣溼熱的環境出沒,而且有趨光性,接觸到隱翅蟲分泌的體液更可能會出現皮膚炎症狀。
隱翅蟲(Rove beetle)為一種小型昆蟲,鞘翅極短,因其翅膀不明顯而得名,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Paederus littorarius),形狀如同白蟻,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環紋,也被稱作「青螞蟻」。
隱翅蟲是季節性的昆蟲,每到夏天,農田、雜草間容易出現,隱翅蟲成蟲白天多棲息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包括濕地、湖邊、池塘、水溝、雜草叢、石頭下、果園、水稻、玉米等作物田與樹林中等處,晝伏夜出,夜間喜群集繞燈飛翔,其中夏、秋兩季最常見因隱翅蟲體液刺激而引發的隱翅蟲皮膚炎。
隱翅蟲不會蟄咬人,不過隱翅蟲危險的地方在於體內的毒液隱翅蟲素(paederin),具有腐蝕性,食藥署指出,只要碰觸到隱翅蟲的體液約10-15秒就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灼傷,接觸後 24 小時左右會產生線性特徵的皮膚反應,稱為隱翅蟲皮膚炎,又稱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接觸到隱翅蟲素(paederin)後,皮膚可能會感到灼熱、刺痛、紅腫,甚至產生水泡等等。
防治隱翅蟲 勿拍打、彈開隱翅蟲
要防治隱翅蟲,在野外活動時,建議穿長袖衣物或使用驅蟲液,若發現身上有隱翅蟲或其他蟲子,應將其吹開或彈開,切忌拍打。
但若不慎接觸到隱翅蟲毒液該怎麼辦?食藥署建議,由於碰觸到隱翅蟲短時間內可能會造成肌膚灼傷,因此一旦接觸到隱翅蟲毒液,要快點用肥皂以及清水做清洗,將毒液清除。
清洗後,可以做簡單的冰敷,減少皮膚的不適感,但若後續情況嚴重,或是拍打蟲子後,皮膚若出現劇痛、潰爛等症狀,建議立即就醫,臨床上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組織胺、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抗生素藥膏等等,減少傷口的發炎反應或是預防感染情形,通常照顧好傷口不要造成感染都不會留下深刻的疤痕。
文/李祉函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