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20歲愛跳舞女大生夜夜痛醒! 就醫驚見「髖關節已磨損」禍首其實是它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3.04.19 07:05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20歲的小呈,是個喜歡跳舞的女大學生,卻有擺脫不了的雙側髖關節疼痛,一度無法繼續最愛的舞蹈人生,就醫才發現原來是雙側髖關節天生發育不良,髖關節接觸面積只有1.25平方公分,承受的是一般人數十倍的壓力,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引起疼痛之外,還可能不到3、40歲就得置換人工髖關節,就算撐到60歲也得再換一次。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許逵翔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3,並不低,也是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主因。但台灣的新生兒當中,有一半無法在出生時的理學檢查被發現出來,往往拖到20多歲出現疼痛才知道問題所在。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因為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受力面積減少。許逵翔指出,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比起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大約需要承受2到3倍的壓力,而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如小呈一般,相較於一般人的15、20平方公分,有可能須承受達到數十倍以上的壓力。

許逵翔強調,這一類髖臼發育不全的病人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早早30、40歲就得面臨置換人工髖關節,但最大的問題是,以一般使用年限來看,撐到60歲就必須要再二度手術,而統計發現,二次手術的預後往往不好,不如及早發現且介入矯正。

台北榮總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評估小呈喜歡運動,年紀又輕,最後決定採取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把骨頭切開4刀一舉擴展開來,增加髖關節穩定程度及增加受力面積,且未來30年內有8成機率不必再置換人工髖關節。小呈在術後6周已能完全恢復,也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多有家庭史問題,連小呈媽媽也接受相同手術。

小呈回憶,長期跳芭蕾、傳統舞蹈的她,是從2、3年前開始出現疼痛症狀,一開始只是膝蓋、鼠膝、屁股下緣等處極度痠痛,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最痛的時候,常常睡到半夜被痛醒,此次多虧了醫療團隊的幫助,才能重拾跳舞人生。

許逵翔表示,在國內進行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的醫院不多,因此,過去臨床治療多未被視為第一選擇,但台北榮總3D列印中心具有成熟的虛擬手術規劃技術,能夠事先計算好最佳的轉動角度,達到理想的髖臼位移,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讓病人能夠更快的恢復,隔天就能下床,同時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以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助理研究員俞文展說,3D列印技術能根據患者術前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協助醫師更直觀地理解該患者獨特的解剖構造,再者,能在電腦中模擬切割、移動或旋轉骨塊等行為,並且在模擬後計算關節接觸面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術前規劃,讓手術更精準且更快速。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G7聲明挺台灣 薛瑞元5/19出發WHA鎖定「這些國家交朋友」

立法院舌戰10分鐘 薛瑞元、林為洲互噴「死人骨頭」、「阿薩布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