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婉真說故事》見證台灣百年發展的重要地標——圓山大飯店

優傳媒/ 2023.04.18 09:42

疫情前圓山飯店西密道開放參觀,報名參加文化觀光導覽的遊客絡繹不絕,林育生董事長又花了一點時間整修,於2021年3月25日舉行東密道開放記者會,搭配國宴餐的整合行銷,讓老字號的圓山飯店業績提升。(圖/陳婉真攝)

 

作者/陳婉真

 

台灣在進入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地標景點,除了總統府以外,當屬圓山大飯店了。

 

圓山大飯店的前身,是完工於1901年的台灣神社,比完工於1915年的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還早14年。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積極推行「脫亞入歐」,其中包括落實宗教信仰自由,但在國家神道體制下,神社擔負一定的政治教育及宣傳等功能。也就是說,日本人的理論是:神道不是宗教,而是一種道德傳統和愛國實踐,國民有信仰神道的義務。

 

戒嚴時期充滿神秘色彩的圓山飯店,真正實際負責人是孔二小姐(孔令偉),他在圓山飯店的故居也成為文化行銷的一部分。(圖/陳婉真攝)

 

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既然擔負如此重要的任務,在選址及興建也都以最高標準施作,不但具有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君臨台北盆地的絕佳地理位置,連接台灣神社和總督府的敕使大道(今中山北路),以及跨越基隆河的明治橋(戰後改名為中山橋,馬英九任市長時拆除),都興建得美侖美奐,畢竟它是天上的神道與島上最高統治象徵——台灣總督府的貫穿通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並於1952年的《舊金山和約》中,聲明放棄台灣澎湖等地的主權;而依據戰後〈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1)規定,位於台灣的日本軍應向蔣介石元帥投降,台灣就這樣由日本殖民地,成為中華民國占領地。

 

1960年代的圓山飯店牌樓及游泳池。(圖/圓山飯店退休員工提供)

 

1945年到1952年間,是台灣神社原址變動最大的時期,包括:

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民政處接管各地前日本神社〉命令,將台灣神社移歸財政處接管,並請教育處代為接收,台灣神社更名為「省立台北民眾教育館」。

1949年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為發展觀光,民眾教育館停辦,改在原址興建台灣大飯店,於1951年完工。

1952年,蔣介石為因應接待國賓之需而成立圓山聯誼會,委由夫人蔣宋美齡擔任創辦人。從此圓山大飯店成為第一夫人的交誼廳,慢慢擴充規模而成為今日的現況。

 

台灣總督府規劃的台灣神社神苑計畫圖及現況對照文字說明。(圖/蔡錦堂教授提供)

 

可以說,圓山大飯店現址,從台灣神社落成的1901年開始,它就是統治階層最重要的象徵性地標。也就是說,從20世紀的第一年開始,這個風光明媚的風水寶地,見證了每一件台灣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日治時期的皇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親臨神社參拜,到戰後國民政府接待各國元首、舉辦國宴等重大場合;幾乎都在圓山舉行,連目前的執政黨民主進步黨成立大會,都選在圓山飯店。說它是一部台灣近代史,而且是近代史的精華版絕不為過,探討它的歷史,更是充滿神秘性與故事性,永遠引人入勝。

 

當年的台灣神社雖然是平房建築,卻深具威嚴,用現代的說法,是一種低調奢華、莊嚴肅穆的場所,總督府訂每年10月28日是台灣神社的例祭日,為官定祝祭日之一,全島放假一天。而每年的10月27日,則是台灣神社的鎮座日。另外,各級學校戶外教學也都要到神社參拜,連搭淡水線火車(今捷運淡水線原路線)經過的乘客,都必須向神社鞠躬遙拜。相形之下,即便民主化的台灣多年來努力蛻去威嚴統治的外殼,圓山大飯店這座高聳在劍潭山上的大紅色中式大樓,依舊不減其霸氣與震懾感。

 

1990年代,台灣和中國兩岸開放往來之後,圓山大飯店和阿里山及日月潭一樣,成為陸客來台必訪景點,也是中國高官來台必住的首選,為了因應中國政治體制及共產統治下的禁忌,圓山飯店還特別把總統套房改名為「圓山行館」,兩岸頻繁交流的那幾年,圓山飯店的業績也維持了多年的榮景。

 

然而,近年在中共對台政策大轉變以來,陸客絕跡,又遇上連續3年的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圓山飯店的業績也面臨史上最慘之境。

 

在這段最慘期間獲聘擔任董事長的林育生,是民進黨公職人員中少數較具企業經驗之董事長人選,擔任過國大代表及立法委員。上任後不只導入飯店的企業化經營模式,改變以往由上而下的類軍事化管理,並注重飯店的文化行銷,把圓山飯店層層神秘面紗逐一掀開,開放圓山飯店獨有的東西兩條密道,成為行銷圓山的絕佳賣點,讓圓山飯店在疫情緩和後,業務逆勢成長。

 

林育生常說,他在飯店任職的時間畢竟有限,他希望他所導入的企業化經營模式,能讓圓山擺脫以往半官半民形態下的經營困境,成為比較穩定的企業。

 

網路截取自"台灣古寫真上色"圖,為裕仁天皇還是皇太子時代到台灣神社參拜留影,車子後方為第一代明治橋。(圖/取自網路)

 

他對於文化行銷的用心,從他親自視察倉庫,把以往可能被當廢棄物清掉的早年帳冊、公文、實木桌椅等保留,還委請文化部文資專家前往鑑定;並親自拜會台灣博物館,到台博館倉庫逐一審視台灣神社時代留下來的器物字畫等,終於把台灣戰前戰後劍潭山上這塊風水寶地的歷史,清楚的還原貫穿。

 

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年初,空盪盪的圓山飯店一樓餐廳包廂裡,他邀請多位退休員工回娘家,讓我和攝影師逐一訪問,並留下影片,為圓山大飯店70年來的經營史,留下最真確而深入的見證。

 

也感謝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蔡錦堂老師受訪,提供我們很多日治時代的史實,並提供台灣博物館的線索,我們才終於能一窺神社時代遺留下來的字畫器物等,可惜那些字畫器物因為改朝換代,以及早期仇日教育的政策,儼然成為最尶尬的存在,70年來不見天日,從來不曾展出過。

 

台灣神社的拜殿、中庭及本殿。(圖/取自網路)

 

回首台灣近代史,從150年前的牡丹社事件,成為1894年甲午戰爭中,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的遠因;再看日本治台之初因頻遭反抗,日人一度考慮把台灣回賣給清廷或法國。是時任內務大臣的兒玉源太郎極力反對,認為台灣是日本南部的屏障,軍事價值極大,並自我推薦擔任台灣總督(1898-1906),任內確定台灣神社選址及興建完成,尤其他任命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對台灣的風俗民情及地理現況分別作了很詳盡且深入的調查,並作為施政的重要依據。兒玉及後藤對台灣的現代化居功厥偉。

 

兒玉源太郎可以說是最早看清台灣戰略地位重要的第一人,毋怪乎他治軍能力也是一流,在台灣總督任內還身兼日俄戰爭的滿洲軍總參謀長要津,也難怪日本戰勝後,他帶回很多戰利品供奉在台灣神社,受日本教育的那一代台灣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有台灣最美橋樑之稱的明治橋(戰後改名為中山橋),雖有文資身分,仇日的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代,卻以有礙防洪為由拆除。(圖/取自網路)

 

150年來,台灣歷經多次戰爭及政權更迭,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國際孤兒,近年又因美中情勢緊張,台灣地位一躍成為舉世關注之所在;而台灣人不管面臨多大的危機,總是埋首苦幹,沉著應戰,開創了許多台灣奇蹟。

 

吾人深信,台灣未來必能逢凶化吉,一如圓山大飯店全體員工在疫情期間所展現的毅力與開創力,一如飯店大樓所亮出的「平安」祝禱,願台灣永遠平安,圓山大飯店長紅,咱們共同守護台灣。

(編按:本文乃即將出版之《圓山飯店的前世今生》一書自序,係作者為圓山飯店代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