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不是緊張!拉肚子暴瘦10公斤,研究所高材生險因發炎性腸道疾病難畢業

今健康/今健康 2023.04.11 15:20

今健康/洪素卿

一名音樂系研究所高材生,疑因畢業前壓力大,經常性腹瀉、腹痛,不僅體重大幅下降將近10公斤,由於拉肚子頻率實在太高、甚至無法登台演奏,一度擔心無法順利畢業;就醫後才發現,原來他頻頻腹瀉並不單純只是太緊張,而是罹患了「發炎性腸道疾病」!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陳冠仰醫師提醒,民眾若經常性腹瀉、腹痛,伴隨有發燒、貧血、血便、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警示症狀,要懷疑可能不單純是緊張造成的腸躁症,而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所致,建議積極就醫檢查。

陳冠仰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近十餘年來發生率明顯增加,估計每10萬人約13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則是每10萬人約4人有此疾病。其中,克隆氏症發生族群相對年輕,而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中位年齡則落在40歲左右。

除了腸道問題,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常有腸道外症狀,患者可能同時發生包括關節炎、眼睛的虹彩炎、肝臟病變如原發性膽管肝硬化……等併發症。

目前醫學仍不清楚發炎性腸道疾病明確的致病原因,但已知與免疫、環境、遺傳等因素相關。現有治療雖無法完全治癒,但可以壓制症狀、控制疾病,最終治療目標是希望能讓病患因潰瘍發炎造成的腸道粘膜癒合,幫助疾病症狀緩解,避免持續出血,遠離因為反覆潰瘍結疤導致腸道狹窄、纖維化,以及隨之增高的大腸癌風險,並減少手術、住院和復發機率,進而讓病患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臨床醫師會依據內視鏡檢查及臨床症狀判斷患者嚴重程度,綜合評估而選定治療方式。一般輕中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友以抗發炎藥物5-ASA為主;如果急性期出血,則須配合使用類固醇以降低發炎現象、減少出血。不過,類固醇不適合長期使用,症狀改善後要慢慢減少劑量。若病友病況控制仍不佳,則可使用免疫調節劑;一旦病友對免疫調節劑的反應仍不理想,近年還有多種生物製劑可用。

不過,對於中重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來說,依據現行規定,除非急性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施打類固醇五天無效,否則其他狀況都仍需要先使用傳統藥物治療觀察半年,確定治療反應不佳,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另外病人也需要領有重大傷病卡。

台灣小腸醫學會秘書長郭家榮醫師指出,臨床上常遇到的難題是,這些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從有症狀到獲得正確診斷,往往已經拖延了一段時間。如果確診後再等待半年傳統治療反應不佳才能申請生物製劑,整個從診斷到實際接受到有效治療的時間就會拉得很長。「而這類與免疫相關的發炎疾病,一般來說,越早介入有效治療,後續越好控制。」

另外,即使開始生物製劑治療,依據我國目前健保規定,不管病友使用狀況如何、是否穩定控制,一年到期就要停藥。「臨床經驗顯示,停藥經過一年後,大約半數病友會再復發,且有極高機會可能會嚴重到需要再次使用生物製劑。」郭家榮醫師指出,如此反覆發作、反覆申請,等於疾病反覆復發,對於疾病與病人的控制其實是不理想的!

郭家榮醫師指出,目前可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物製劑包括較早問世的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anti-TNF-α)、淋巴球遷徙阻斷劑(α4β7 integrin抑制劑),到近年新上市的抗介白素12/23製劑(Anti-IL-12/23),且施打頻率從半個月至3個月一針不等,給藥也有皮下注射和靜脈注射的不同選擇。針對不同生物製劑的給藥途徑、頻率以及安全性,臨床醫師會視患者的實際病況、過往用藥反應以及病患個人需求,與病人討論後決定使用何種生物製劑。

值得注意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多數都很年輕,也因為這個疾病的發作與壓力也有相關,門診當中不乏電子工程師、研究所博碩班高材生等,發病時常常才2、30歲。曾有病友一天腹瀉1、20次,「得要包著尿布才能來看病」;也有工程師在無塵室工作,「想像一下穿著防塵衣卻一直要跑廁所,是多痛苦的事情。」像是先前提到的音樂系高材生,症狀嚴重到一度以為自己無法畢業。所幸經過治療,已經順利完成學業,重新開啟了音樂人生。

郭家榮醫師指出,雖然我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與盛行率持續上升,但是與國外相較仍然相對偏低,且病友之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比例也是少數,對健保財務影響有限。反觀這群患者相對年輕,如果可以透過較好的藥物讓他們得以長期穩定控制病況,病患可以在經過治療之後回歸正常生活與工作,甚至結婚生子,對於病患後半段的人生真的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

.腹痛腹瀉看不好是腸躁症?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周仁偉醫師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5大警訊注意克隆氏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