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我的無菜單料理

優傳媒/ 2023.04.07 11:39

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上居民多以捕魚作為春夏主要生計來源,因此最有特色的就是位在海邊岬角,各式各樣的燈塔了。

 

作者/林明美

 

數年前,邁入六十歲,驚覺歲月流逝如斯,夢想開展不同人生。因此,提早退休後,立刻買好機票,應師長邀約,一路飛到加拿大東岸的愛德華王子島,想試試看隨順老天爺臉色,天晴則看海賞鳥,天雨則縫縫補補、畫畫寫寫,調養身心,夫妻二人單純的日常。

 

出國一待就是五個月,食衣住行中,一天要面對三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最是傷透腦筋了。

 

剛下飛機來到住處,所幸,師長已經貼心地準備了必要的傢俱與廚房餐具,冰箱內也放了些蔬果雜糧,基本上,已經具備「家」的雛形,可以睡覺、開炊了。第一天,懷著感恩的心情,有什麼材料吃什麼,倒也過得去。

 

幾天過後,開始發現家居需要的物資可真不足,想變著花樣做紅燒魚,缺醬油、缺糖;想炒蛋,缺蔥;想勾芡,缺太白粉;天氣冷得很,缺厚襪、圍巾。反正,出門時帶的那一口大皮箱,絕對不足以應付每日生活所需。

 

進華人商店有如回家

小鎮雖小,卻有兩家規模不小的連鎖超市,除了缺少做台菜的特殊材料外,其他日常用品應有盡有,所以,每週開車去一趟超市補給,成為必要的例行公事。當然,也會開車亂繞,只要遇到農家在路邊賣自家種的蔬果,必定停車暫借問。尤其是為了保存傳統習俗,移居島上的Amish農家,他們放在馬車上的蔬果,絕對是餐桌上驚喜來源之一。

 

移居島上,仍保存傳統生活,重視家族觀念的Amish人。(圖/摘自網路)

 

在自家農場前擺攤的Amish農民,在馬車上販賣自家親手耕種的農產品,是餐桌上驚喜來源之一。(圖/摘自網路)

 

但是,洋人超市買來的菜要變成台菜,事實上是有些難度的。好在事先從台灣帶來幾包有限的梅干菜、香菇、金針、乾海帶及滷包,湊合著用,再加上發揮各種無厘頭創意,初來乍到時,倒也可勉為應付。只是,時間一長,不免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有一天,開車到城裡,按圖索驥找到中國超市。一進店內,看到滿櫃滿地凌亂而熟悉的華人貨品,真是開心極了,立刻擺開行家態勢,昂然直入,挑肥揀瘦,果斷的放入提籃中。這情景,渾然不似在島上洋人超市購物時,每買一份食品,都要絞盡腦汁皺眉瞇眼,苦苦的盯著那些豆芽小字奮鬥,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猶豫再三,一看就是新來乍到的癟三模樣。

 

只是沒想到,這麼尋常的購物機驗,在結帳後,拿著購物袋中裝的餛飩皮、金蘭醬油、辣椒油、麻醬、冷凍水餃走向座車時,居然激動、快樂得幾乎掉下淚,心裡吶喊:「終於,又可以吃到阿母做的菜了!」。

 

其實,在台灣時我們還蠻喜歡西餐,有慶祝活動時,似乎非西餐不足以代表誠意。這會兒,到了外地,才切切實實體會到,原來我們還真是貨真價實的台灣胃。

 

除了自己煮食三餐外,當然也會到處嚐異國風味。

 

家中自製豐富的早餐。

 

自製蘿蔔葉醃雪菜

 

在國外住久了,才體會到為什麼久居美國的親朋們,都練就一身武藝,不只會做蛋糕,也會做蘿蔔糕、包子,甚至還會包粽子等高難度應節食品。要知道,這些食品,在台灣隨處都買得到,過去和同事聊到過年,總是談到哪一個市場或那一品牌的蘿蔔糕好吃,可從來沒想過要自己操刀。

 

在國外可就不同了,雖說有專門商店供應華人食品,我們外地人應該要知足了。但是,商店的食品來自內地大江南北,雖也有部分台灣貨,但類別不多,如果真要犒賞離鄉背景的腸胃,非得巧手自製不可。

 

當了三、四十年的白領,上班時,每週能煮上一回晚餐就算賢慧,假日時休息還嫌不足,那有功夫大張旗鼓燒大菜?加上從小阿母、阿姊特別能幹,我是大廚、二廚下的打雜工,凡事不勞費心,自然欠缺成長空間。

 

剛開始去小鎮超市購物,像文化新體驗一般,覺得新鮮有趣。久了後,發現琳琅滿目的青菜架上,除了各種沙拉常用的生菜種類外,嚴重缺少自小熟悉的各種綠葉青菜,當即懷念起北投市場那3把50元買菜的奢侈。所以,當內地來的鄰居李先生邀我們去他們家的有機菜園摘菜時,簡直心花怒放,開心極了。

 

過去親手從菜園摘菜的經驗,實在非常有限,笨手笨腳的,島上蚊子又多得像直升機轟炸大隊似的輪番攻擊,在鄰居指導下,辛苦的一邊趕蚊子,一邊摘菜,還要記得盡可能留下根,好讓青菜有持續生長的機會。

 

到了白蘿蔔菜畦,一手抓起長長的蘿蔔葉,拔出長得不太大,其貌有些不揚的白蘿蔔時,深諳烹飪之趣的李太太說:「雖然有機蘿蔔長得不太好,但是蘿蔔葉也很好吃。」。

 

喔?蘿蔔葉可以吃?如何吃?記得在市場買蘿蔔,菜販總是大把大把的丟棄蘿蔔葉,除非你事先聲明要餵兔子(我們就有這經驗),或煮非常有益身心的五行湯,好像才會用到蘿蔔葉。

 

醃製雪菜。

 

無所謂,現代人嘛!有疑問就谷歌一下吧。哈!原來蘿蔔葉用鹽醃1小時,瀝去水分放冰箱冷藏後,就可以成為類雪菜的醃菜了。

 

姑且如法泡製一番!雄心壯志,摘了一大籃。島上九月,秋風已起,水溫很低,獨自一人在屋外低溫10度的木平台,清洗帶土的蘿蔔葉,看著洗不完的菜葉,手又凍得痛,直後悔自討苦吃,簡直是現代阿信。

 

第二天,著急地打開保鮮盒一觀究竟。真的耶!原來粗糙的葉片,真的變身為外貌、內在都清脆爽口的蘿蔔葉雪菜,切碎後加上蘑菇拌炒,口味絕佳,解了我們好幾天的鄉愁。

 

晨曦中,島上農田邊盛開的蒲公英。

 

蒲公英葉炒蛋

島上沒有台灣四處可見的早餐店,可以今天燒餅油條,明天蘿蔔糕、水煎包的換著花樣,那麼,做為每天早餐,餐盤主角的那顆「蛋」,該如何變化滋味呢?

 

20多年前隨老公參訪英國時,民宿(B&B)供應的「歐陸式」(continental breakfast)早餐中,除幾片吐司麵包外,還有一顆蛋。這顆蛋是早餐的重中之重,變化可大了,民宿主人會彬彬有禮的到餐桌前殷殷詢問:「請問,您的蛋是白煮?兩面煎?一面煎?幾分熟度?」,態度隆重的簡直像對待高級餐廳晚餐的頂級牛排一般。

 

在島上的每天早餐,有空時我也會煎煎荷包蛋、蘿蔔乾炒蛋、洋蔥炒蛋,等到花樣再也變不出來時,想起曾經看到報導,那滿地亂長,嫩嫩的蒲公英葉子雖帶點苦味,倒也可以吃。好的!老公不怎麼挑剔,也樂意當實驗品,咱們就試試看吧!

 

蒲公英。

 

衝到庭院,挑選蒲公英翠綠的嫩葉,回廚房洗洗剁碎,拌入蛋中加點鹽巴煎熟,主角上桌啦!味道有點像台灣的九層塔炒蛋,兩人你一筷我一筷,一下清潔溜溜,砸砸嘴,也沒發生什麼副作用。後來膽大了,乾脆生吃,剁碎加在醬油中當沾醬,也挺有味的。

 

後來呢……

住在人口只有2000人的小鎮,餐廳本來就少,菜式更有限,點過來、看過去,總是各種麵包、薯條,我們實在興趣缺缺,所以很少外食。除了去島上探秘,或與朋友會面少數機會外,幾乎天天料理三餐。

 

結果是,在島上的日子,有固定的舒服住處,出門有代步工具,每日三餐又有台菜伺候,四體不怎麼勤的老公,有一次吃飽喝足,撫著肚皮,幸福的感嘆:「真沒想到,離家一萬多公里,居然也很有家的感覺!」。

 

當然啦!出有司機,入有廚娘,隨行還有秘書,怎不覺得幸福呢?只是,那些員工,事實上,就老婆一人啦!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