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位小學六年級生因被父母責備用手機時間太長、沒收手機,最後竟做出極端選擇。雖然事實如何,外人也難以釐清,但值得家長思考的部分是,每一次與孩子衝突過後,是否有將心結梳理開來,讓不滿的情緒消散?否則親子間一次次的衝突,也許總有一天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見這個消息,不少家長抱怨,當父母真的不容易,難道都不能管教,只能放讓孩子嗎?家長不妨思考,過去自己的成長經驗中,當聽見「反正我說了算」、「你要聽我的」,或受到來自長輩的高壓管教時,自己的心境又是如何,是否充滿不服氣、不滿,甚至不諒解?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指出,如果今天父母沿用上一輩責備、高壓、限制等方式,再來對自己的子女進行管教,孩子的感受就如過去的自己,內心自然逐漸積累負面情緒。就算孩子表面上達到父母對他的要求,也將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未來可能導致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敗時,不會選擇告訴父母,或向他們求助。
駱郁芬補充,每一次的衝突亦容易造成日後的創傷,它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她指出,「在這個過程裡面,有一定比例的孩子會自我放棄、與家庭產生決裂、長期創傷等,後續代價很高。」曾有研究顯示,100 個長期面對家長高壓管教的孩子中,約有 20 個孩子就是擁有嚴重創傷的人。
雖然的確有 80 個孩子是可以自我恢復、好好長大,亦能回顧以往經驗,最後帶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出與父母不同的選擇,但駱郁芬強調,「即使孩子順利成長,過程中其實也帶著各種傷痛,他們仍花了許多內在成本、時間成本處理成長經驗中的傷口。」
「這也是我們不鼓勵高壓管教的原因,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改變。」駱郁芬表示,回歸最開始的問題,怎麼在每一次衝突後跟孩子處理心結?她認為,大人一定要放棄去站在高處,捨棄對孩子的命令與要求,而是願意站到孩子身旁,與他們一起討論、面對並解決遇到的困難。
相較以前,現在的家長普遍上更願意用平等的態度對孩子,雖然針對習慣用高壓的家長來說,一時改變不容易,亦無法讓所有人從一開始就免於負面經歷,但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讓他們擁有療傷能力,甚至未來也能避免將負面經驗再傳給下一代。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