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東皋採菊集》馬英九訪中國大陸有何意義?

優傳媒/ 2023.04.05 06:29

台灣如果再選出對中華文化沒有認識、認知與認同的總統,台灣未來的幾代人,恐將淪為沒有思想靈魂、只能被西方惡質資本主義牽著鼻子走的廉價生產工具人,最終恐直至國不成國而滅亡。台灣三十年來的四個民選總統,也只有馬英九還有點中華文化之底蘊吧!(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馬英九訪問中國大陸,原本想低調出訪、如今卻被視為大「網紅」(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語),在兩岸聲浪頗高。支持者莫不稱許馬英九此行對促進兩岸溝通交流與和平有所助益。反對者則還是以那些「自我矮化」、「被統戰」、「唱和對岸一個中國」等陳腔濫調攻擊他。

 

我個人對於馬英九此行,倒是褒大於貶,對於他維持兩岸和平的努力予以肯定。雖然馬英九的言行難免有些瑕疵(如拙拙的將自己的頭撞上重慶三峽館玻璃門),但只能說瑕不掩瑜。

 

自中華民國採取全民直選總統以來,台灣地區選出了四位總統。但除了馬英九,其他都是只想依附美、日搞兩岸分裂的總統。說起來,這也真是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悲哀。兩蔣執政時期,雖然堅決反共,但至少一直堅持一個中國與中華文化。

 

全民直選總統的其中三人自稱是依中華民國憲法選出來的總統,卻竟然沒有一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三人想搞獨立,竟也沒有一個敢像施明德那樣、冒著被槍斃的危險參與運動或革命,尤其李登輝與蔡英文,基本上就是「舊國民黨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掌權後卻不斷結合許多黨內外唯利是圖的黑金勢力與不良政客,操弄民粹、敗壞台灣社會良善風氣,導致今天台灣社會人民嚴重對立、政府貪腐敗壞的烏煙瘴氣。

 

台灣如果再選出對中華文化沒有認識、認知與認同的總統,並持續在台灣社會採取去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文革手段,則台灣未來的幾代人,恐將淪為沒有思想靈魂、只能被西方惡質資本主義牽著鼻子走的廉價生產工具人,最終恐直至國不成國而滅亡。

 

台灣三十年來的四個民選總統,也只有馬英九還有點中華文化之底蘊吧!雖然可能不太深,但相較其他三人,馬至少是有文化情懷的。

 

台灣人為何不能認同中華文化?

日前趁春假之便上台北與一位久違的長輩吳先生用餐。在經濟日報任職期間曾採訪省府新聞,當時吳先生擔任某處處長,後來陸續升任中央要職;家住台北的他退休後曾在台中部分學校兼課。至少六、七年前了,與他在台中餐聚後,即未能再碰面。雖然曾表示有意上台北看他,但這三年來適逢疫情,加上兩年多前自己突罹急症住院手術,後續尚需療養追蹤,以至拖延至今才趁空北上約訪。

 

地政與法學素養深厚的吳先生為專業文官出身,任公職期間,樸實戮力,深獲不同黨派重視。如今年近八十,尚能開車出門;只是他的夫人擔心他年歲已高,仍陪在他身邊照料。身為晚輩,見他還親自開著小汽車來接我和小女兒前往餐廳,深感過意不去。但與兩位年長我近二十歲的長輩用餐,相談甚歡,獲益頗多。首次與吳夫人見面,見她出口成章,才知她是中文系高材生,在中學擔任國文老師直至退休。兩位都是土生土長台灣人,但吳夫人卻深覺,政治人物的中華「文化底蘊」很重要。

 

「文化底蘊」這四個字深得我心。最近和準備以無黨籍參選總統的前立委廖學廣聊起他為何要參選總統的想法時,他大談孫中山所倡導的世界大同精神來自於「禮運大同篇」,而廖本身的「文化底蘊」師承可追溯到滿清末年六君子的譚嗣同。

 

接連聽到不同背景及經歷的兩位本省籍人士談到「文化底蘊」,讓我不免深思,古代(清朝以前)的文人,到底應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文化」這兩字的概念,顯得相當籠統模糊,一般人總以為,難道懂得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知識份子或文人,就是具有文化底蘊嗎?

 

真正的文化底蘊有哪些?

古時候除了皇家貴族,社會上基本上就是區分兩種人,所謂士農工商,其實就只有兩種身分階級,一是知識份子,一是不識字或識字有限的非知識份子。即使有些士人因政治腐敗或個人性格特質,而不進仕途,隱居山林自耕為生、晴耕雨讀,但他也不會被歸類為農。有些士人從商,常是從仕途退下才從商。通常古時一名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大都會透過科考或薦舉而參與國政。

 

現代許多學文學、藝術出身的知識份子,總是將古時文人的文化成就,侷限於詩詞歌賦或琴棋書畫的表現中。但古時的讀書人其實不僅只會詩詞歌賦而已。

 

例如,唐宋八大家全部都是入仕為官者。其中,當今最受推崇的大概是蘇軾,但蘇軾、蘇轍兄弟兩人除在朝中為官,也都能治理縣政;杭州至今尚有蘇東坡的蘇堤為記。他倆的父親蘇洵也曾被曾鞏評為:「聰明辨智,好為策謀;其文言當世之要,頗喜言兵」。此外,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更是施行政治革新的重要推手。

 

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內的范仲淹、司馬光等人,除同樣具有文學美名,其在政治上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范仲淹更能領兵打仗。蘇東坡在參加論試時,即因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原被歐陽修列名第一;後因歐陽修擔心該篇策論為他的學生曾鞏所作,為避嫌而將文章列名第二。也就是說,蘇東坡的策論原也是一把手,他會反對王安石的新政,必也有其一番政治思想。

 

另外,談起宋詞,必不可不提的辛棄疾,也是領軍打仗的將才。明朝王守仁,不但是創立陽明心學的思想家、政治家,年少時即經常考察地形,也能帶兵剿匪屢打勝仗。

 

古時文人不是只會吟詩作對飲酒尋歡

舉這些古時候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的例子,目的在說明,「中華文化」不是只有文學藝術而已,古時的文人也不是只會琴棋書畫及詩詞歌賦而已(如曹操雖被歸類為政治、軍事梟雄人物,但在文學上也被視為造詣高超)。舉凡儒、釋、道、法、墨等哲學、國家治理等思想、軍事兵法等謀略、政治管理等方策,也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資產,而不是只有詩詞歌賦與琴棋書畫;古時的文人更不是只會吟詩作對、飲酒尋歡而已。

 

馬英文在七十二歲之齡以祭祖之名首次踏上中國大陸,重點本就不在其祭祖的過程,而在於溯源巡根之文化意涵及中共政府各方對馬英文言行的反應。從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接待馬英九時的說話,可見中共政府對馬英九此行給出「利在兩岸」的肯定;且他更說:「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台灣無論什麼顏色的政黨,大陸都歡迎。」

 

中共堅持兩岸統一,是其憲法中的「國策」,口頭上表述堅持一中與反對台獨,本就符合其立場;而侷立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堅持憲法中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體制,也是不變的原則。在各有堅持下,且還沒有新的兩岸共識產生之前,雙方基於九二共識而和平相處,原也是一個並不複雜的「定錨」原則。

 

未有新共識前 本應維持舊共識

但自李登輝執政晚期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挑戰九二共識的「一中」基礎,陳水扁及蔡英文都接續以一邊一國及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來否認九二共識,加上美國政府從中挑撥刺激兩岸,導致兩岸關係不僅日益緊張,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除了訴求「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感情,以中華文化為底蘊的社會溝通與人民交流(馬英九現在是身分特殊的民間人士),應該是目前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最重要基礎。在劍拔弩張的國際與兩岸氛圍下,馬英九此行若能為兩岸和平帶來一線契機,則實不能否定其此行對台灣的貢獻。

 

至於坊間有人認為馬英九此行是要尋求其歷史定位,筆者反倒以為,此時尚未能蓋棺論定。

 

對部分台獨人士而言,馬英九在「獨立的台灣」之歷史中,恐怕會被批得體無完膚;然而,即使有所謂的「台獨歷史」,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勾結、引入黑金,無視善良人民對法治與安居樂業的真正需求,肇致政府、社會的腐敗,在有學術良心作者所撰的台獨歷史中,也不可能有好評。反之,如若以大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來看,馬英九在促進兩岸和平的進程上,或許能被好好一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