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神秘的展覽「黑洞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of a Black Hole」於新北市藝文中心第三展覽室展出,由七位藝術家各自透過影像、聲音、多媒體等裝置藝術,以日常遇到的人、事情及物品為創作題材,結合黑洞的魔幻感帶來全新的視覺衝擊,透過展覽的呈現帶領大家一起探討生命中的「失序」。
![](https://d16ad5czovw3en.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3/04/04120354/%E6%9E%97%E6%9C%88%E9%9C%9E%E3%80%8AD-ementia%E3%80%8B.jpg)
本次展覽「黑洞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of a Black Hole」由物理學家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作為序幕,應用「熵」的概念去探討生命中的失序,以及無法被阻擋的侵入自身「雜訊」(在這裡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侵略、警覺與強大的聲音現象),就好似這幾年疫情帶給生活的衝擊一樣,也屬於一種雜訊的現象。正如學者James Brady Cranfield-Rose博士所說:「雜訊是一個密碼,一個問號,永遠躲避著固定的定義」。因此藝術家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創作與轉化,以藝術回應了關於生命中遇到的各種課題,希望帶給觀者全新的想像。
![](https://d16ad5czovw3en.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3/04/04120339/%E9%99%B3%E8%82%87%E7%8F%AE%E3%80%8A%E8%A1%97%E9%81%93%E6%99%82%E7%A9%BA%E8%A8%98%E6%86%B6%E3%80%8B%E3%80%8A%E5%B7%B7%E5%BC%84%E6%99%82%E7%A9%BA%E8%A8%98%E6%86%B6%E3%80%8B%E3%80%8A%E9%8F%A1%E6%99%AF%E3%80%8B.jpg)
展場整體設計風格宛如黑洞般的神秘氛圍,共展出7件作品,用各式不同的多媒體裝置組合作為創作的呈現。像是藝術家林月霞的作品《D-ementia》以數位科技轉譯阿茲海默症病患記憶的消失過程,透過電腦演算闡述了大腦無可避免的失序,在疫情的當下,突顯了生命價值的反思;藝術家郭悅暘的作品《Sangesangel》、《Pangcah》和《Paiwan》源於身為排灣族青年的提問,三件錄像分別講述族人於不同時空背景下,面對身體與環境遷徙的糾葛與無措。每件作品的背後意象都各具特色,期盼觀者能夠連結自身經驗,去探索生命過程中所帶來的失序感受。
![](https://d16ad5czovw3en.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3/04/04120402/%E6%9D%8E%E6%98%A0%E8%93%89%E3%80%8A%E5%B1%B1%E6%BD%AE%E3%80%8B.jpg)
![](https://d16ad5czovw3en.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3/04/04120347/%E9%83%AD%E6%82%85%E6%9A%98%E3%80%8ASangesangel%E3%80%8B%E3%80%8Apangcah%E3%80%8B%E3%80%8Apaiwan%E3%80%8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