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樹豆是原鄉非常重要的作物,富含蛋白質,提供部落勇士們充足的體力,因此又有「勇士豆」的美稱,此外,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及生活中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傳統上樹豆栽培以人力採收方式收穫,但面對部落人力老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極透過栽培技術的改變,讓樹豆也能機械採收,也希望透過機械化技術的建立,以增加樹豆的栽培面積,讓原鄉特色作物能經濟生產,也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能享用美味的樹豆。經過花蓮場研究人員於「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的努力,已初步建立樹豆機械化採收的技術,並將成果於3月30日辦理觀摩會推廣。
傳統栽培上樹豆是2~6月播種,採較大的行株距,直至隔年2月左右採收時,樹豆株高可超過2公尺,主莖直徑最粗超過8公分,並不適合機械採收;經本場試驗比較不同的栽培密度及播種期,發現在7月中旬後播種,行株距60公分 × 24公分以下時,樹豆株高在2公尺以下,植株主莖直徑平均小於2.5公分,較適合雜糧聯合收穫機採收,另考量樹豆不耐淹,可搭配播種機作畦栽培。
一般人力收穫1人每天僅有0.015-0.024公頃收穫量,本試驗導入雜糧收穫機採收的樹豆可達1人每天1.2公頃收穫量,單就採收而言,田間作業效率上提高了50-80倍,且相較傳統人力以機械採收,出料時已是脫粒好之樹豆;人力採收豆莢後,尚需多一道脫粒的步驟,機械採收具多重效益。除了機器採收,花蓮場亦導入機械播種與應用自行研發之「豆豆跑步機」作為樹豆分級篩選,讓樹豆產業全程機械化,省工效益大幅提升。
觀摩會現場農友反應熱烈,積極詢問樹豆機械化栽培的細節,花蓮場也希望透過觀摩會的示範,讓樹豆產業能擺脫部落人力老化的瓶頸,進一步擴大產業化規模。
〈收穫機也會收樹豆!樹豆省工機械化採收技術觀摩會〉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