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8成兒少公共事務和自己有關 僅2成3表看法

客家電視台/陳郁心 蔡奕輝 臺北 2023.03.29 19:00
隨著科技發展,兒童以及青少年接受到的資訊,也比過往更多、更快、更廣,不少兒少因此也開始關心國內外各種議題,根據兒福聯盟的統計,8成兒少認為社會議題和自己有關,並想要表達意見,不過卻有超過3成兒少,曾因為發表意見,而受大人懲罰或斥責,也因此僅有大約2成左右的兒少,勇於積極表達想法,如何鼓勵兒少發聲,也成為各界值得省思的課題。 228遊行活動現場,不僅僅有曾遭受政治迫害的家屬,以及關心人權人士,而在隊伍後面,還有不少青少年,以行動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228活動參與者 楊澂昀:「當然是會覺得它(公共事務)很重要,因為畢竟這是每個人都會去接觸到的,所以也必須要有一定的了解,我覺得。」 228活動參與者 巫怡慧:「大家的事也是跟我有關,就是大家的事也是會想要去參與。」 然而像他們,勇於對社會議題表達意見的青少年,卻是少數,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逾8成兒少認為社會的事跟自己相關,然而僅2成3願意積極表達意見。 兒福聯盟發言人 李宏文:「那孩子會不想說的原因,我想有可能第一個是沒有機會說,第二個是說了也沒用,孩子會想去找網友談,去找他們求救的比例,居然比跟爸媽,還有跟學校輔導室的求助比例還要高。」 同一份調查也顯示,有近34%的兒少,認為就算表達意見大人也不會聽,更有31%曾經因表達意見,而遭大人懲罰或斥責的經驗,"大人"似乎成為,兒少發聲的主要障礙之一。 家長 巫冠頤:「(家長)認定這件事情,它其實是很多很複雜的,那會希望小孩不要去碰觸,這樣久了之後,小孩自己在 在認定這些,做這件事情上面,他就會覺得這是不好的,那我不要去碰觸,我也不要去跟別人說。」 國小教師 翁麗淑:「這些議題因為正在討論,所以在一個習慣,標準答案的校園裡面,他會不知道要怎麼樣去 去面對,就算老師有自己的立場,他也不敢說什麼,然後更不要說,很多老師對於這些議題,他會覺得我中立就好。」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 戴淑芬:「我們有時候也會鼓勵老師,就是說,社會要進步,一定都要有不同的多元的,而且就是要尊重,不同的那個色彩,要重視、尊重那個歧異。」 除了家庭、學校的因素,從更現實的政治層面來看,由於兒少沒有選票,「聲音」往往更容易遭忽視。 立法院兒少權利促進會會長 王婉諭:「其實我覺得,這有時候也受制在臺灣的政治環境,其實因為兒童沒有選票,所以光是看我們18歲公民權的推動,其實就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那還有是因為他沒有選票,所以政府在很多討論相關,跟他們有關的政策或議題的時候,也不太會去徵詢他們的意見。」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明文規定,18歲以下的兒童具四大權利,表意權為其中之一,臺灣雖然也是締約國,但觀察現今社會氛圍中,兒少大多仍被看為成人的附屬品,而非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主體,因此如何鼓勵兒少吐露心聲,或許更需要「大人們」轉換視角,以更多的同理心、傾聽,理解與接納,讓世代之間都能聽見彼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