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博物館迎來左岸的春天

優傳媒/ 2023.03.23 20:08

我有一個夢,「八里左岸一日遊」願景繪圖。描繪遊客從淡水老街搭渡輪到八里渡船頭後,騎自行車,一路經過老榕碉堡、左岸公園、挖子尾傳統漁村、十三行遺址,再到十三行博物館參觀,度過一個深度休閒生態旅遊的美好假期。

 

作者/林明美

 

「水岸‧社區‧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與周邊總體營造專書封面。

 

以博物館為核心開展的社區總體營造是啥意思?到底做些甚麼?又有甚麼影響?各位,請拿杯茶,輕鬆坐下來,邊欣賞窗外河景,邊聽我為您慢慢述說。

 

首先,一座地方級的考古博物館,資源、人力不足,要想做好館內典藏、展覽、教育、活動,已屬不易,為啥還要去做什麼「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同仁哀聲四起,甚至還有同為博物館界的朋友批判,這根本不是博物館該做的事?

 

哎呀!說來真有些心酸,如果還過得去,哪個人願意做這吃力不討好,笑臉四處求,擾動政府各單位,甚至民間企業的笨事?那滋味兒,可不怎麼甜美呢。

 

整容彩繪前的八里汙水廠蛋形槽原貌。

 

彩繪前的台北港十六座儲油槽原貌。

 

館址位在嫌惡設施之間

 

話說成立十三行博物館,其原意是要就近陳列「搶救十三行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因此館址就設在原汙水廠址的一小片綠地上,緊鄰汙水廠的六座沉澱池、兩座沼氣槽,還有台北港的十六座儲油槽。加上八里位在台北盆地後方,是大台北地區淡水河下游的落後城鄉,河岸邊的垃圾數十年如一日,到處堆放髒亂無比,整體人為環境之糟,那真是只有搖頭復嘆息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座即將向公眾推出的考古博物館,位置如此偏遠,交通如此不便,環境如此惡劣,基地如此狹小。可以說,不適合博物館營運的缺點樣樣兼具,但要成為一座成功博物館的因素卻似乎不太多。

 

動人的淡水河海落日景觀。

 

幸好敗絮其中,金玉其內,淡水河左岸的山、海自然景觀美得無以附加,名列八景之一的「觀音夕照」,日日在淡水河海口賣力演出,而一天兩次的漲退潮,也在寬闊河面創造出迷人景致。館址周邊雖有前述眾多人為缺失,但仍掩不住淡水母親河及觀音山的自然風華。

 

另外,從搶救遺址到成立博物館的十數年間,館的定位經過幾次修訂,從初期狹隘的「十三行遺址文物館」,到「十三行遺址博物館」,再轉變成關懷十三行遺址周邊生態環境的「十三行博物館」。這樣的定位發展,見證了國內博物館的發展史,也促成博物館在開館前,得以有機緣關懷周邊環境,結合觀光產業,成為帶動地方發展龍頭的新型態博物館。

 

窮到極致,只有合作了

這是甚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八里當地多年來,做為大台北的破落後花園,早已窮得不耐煩,主管的台北縣政府(改制後稱為新北市政府,本文仍沿用舊稱),對於地方發展的呼喚,實在想不出其他辦法。而博物館面對開放,又必須提升吸引力,才能喚來買門票的觀眾。

 

因此,當博物館希望整合各界力量共同發展,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的「心」點子時,過程雖然有些挫折,但最終還是獲得地方及縣政府的大力支持。

 

您說,這可不是一拍「三」合,「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的好事兒嗎?

 

重新打造博物館周邊環境,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

 

參觀過紐約曼哈頓大都會博物館的觀眾,提起該館時,可能總會想起館後方綠蔭遍地,馬夫手握韁繩,馬蹄聲得得,人鳥都悠閒自在的中央公園。而提起法國凡爾賽宮,又怎能不聯想起美麗寬廣的庭園及噴泉!

 

十三行博物館雖然並不是在國家整體規劃下,傾注眾多資源成立的國家級博物館,但是,我們也希望營造出舒適悠閒的環境,遊客沉醉於秀麗的山海景觀時,也能同步關懷1500年前十三行人的文化。

因而,館方很理想,很天真的,在開館前2年,也就是2001年5月,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範圍自八里渡船頭經挖子尾至博物館,長約四公里的河岸,希望憑藉觀音山淡水河的自然生態暨歷史人文資源,成為大台北都會區觀光休閒基地,發展出連結十三行博物館的「八里左岸一日遊」水岸觀光規劃。

 

這項計畫以博物館為核心,範圍內以整體「觀光休閒園區」概念規劃,包括硬體改善與軟體服務,涵蓋了市政府文化局水利局、農業局、交通局、地政局、工務局警察局、民政局、高灘地管理處、區公所(原為鄉公所)等眾多單位的業務範圍。

 

我有一個夢,十三行博物館加八里左岸一日遊

計劃提出前,我們曾多次與八里鄉民、社區組織及文史工作室舉行座談,並積極進行博物館近鄰挖子尾漁村聚落的田野調查工作。計畫提出後,很幸運的,得到縣長及各方的大力支持,列入縣府重大施政方針,並成立「八里左岸一日遊」臨時編組,由各局室協助,限期與十三行博物館同步於兩年後,也就是2003年4月開放。

 

計劃進行得轟轟烈烈,預定工作項目包括帶動水上觀光、連結水岸自行車道、舉行左岸藝術節、借用八里污水廠閒置空間規劃為十三行文化公園,及舉辦博物館大道嘉年華會等。

 

這份願景遠超過八里鄉民的想像與期望,是大家不敢想望的「夢」,一時之間,一向沉寂的八里鄉間也帶起興奮的期望熱潮。

 

八里左岸步道與人行車道建設完工後,帶動每年約200萬的人潮。

 

「八里左岸」違建拆除前。

違建拆除,建設完成後的八里河岸現況。

 

作夢容易,有夢不難,但是要實現美夢,可就是血淚交織了。

 

計劃願景為「龍行八里、觀音曦照,八里左岸、風華再現」!這麼宏大的口號,這麼大的「夢」,您說,是不是野心大的不得了?

 

果然,作夢容易,有夢不難,但是要實現美夢,可就是血淚交織了。羅馬真的不是一日造成的,困難卻真的是一重一重,多得數不清。

 

比如清理淤積達數十年的淡水河,建設連結各處景點的三米寬河岸自行車道,改善「八里渡船頭」老街,建設「左岸公園」,屬於水利局與高灘地管理處的重頭戲。

 

比如沿計畫範圍區內植樹,挖子尾自然保護區開闢木棧道,連通「觀海棧橋」,是農業局的專業;拆除多年河岸違建,彌平民眾抗爭,鋪平被水泥車壓得凹凸不平的馬路,則是工務局的重中之重。

 

館前停車場的土地,由地政局協助爭取無償撥用;至於廣設交通指標,說服公車業者,新設公車13號路線,當然是交通局不可推託的任務。而維持秩序,管理攤販,更是警察伯伯的天職。

 

「八里渡船頭」建設前違建林立。

 

「八里渡船頭」建設完成後現況。

 

另外,老老實實的普通道路,一躍而更名為響亮的「博物館路」、「觀海大道」,確實讓民政局傷透了腦筋;鄉公所原規劃的狹窄人行道,必須與其他自行車道呈現相同的寬度與材質設計,自然也是不簡單的工程。

 

這些都是各單位在原有工作外,因為博物館提出的「心」點子,而必須增加的額外工作。有些局室同仁宣稱:「一週上班五天,我們有三天在八里會勘,之後才能回辦公室加大夜班!」。其他單位都忙壞了,我們更是館內、館外兩頭燒。既要籌備博物館的各項展覽及活動,又要擔任一日遊工作團隊的協調會商,奔進跑出,一天當兩天用。

 

一波波的難題逐漸浮現,如經費不足、民眾抗爭、工程變更、單位協調困難等等,這種情形,團隊中的某位長官曾說:「小小一座博物館,卻掀起縣政府的世界大戰」。這是事實嗎?仔細想想,果然此話不假,為了呈現集體合作的成果,確實為大家帶來許多超額工作。

 

十三行博物館象徵山海的外觀,具有強烈故事性,相當吸引遊客。

 

美化博物館周邊環境,增加公共設施

 

至於博物館周邊環境的改善,那就更不容易了。記得博物館大師漢寶德先生,在仔細觀賞過博物館建築後,感慨嘆息:「這座建築物往下凹陷,周遭以礫石堆起,連停車場前,也以洗石子圍牆阻絕觀眾動線,顯見建築師設計時對週遭環境的無能為力,乾脆築起可以防風,又可以擋住周遭不愉快景觀的大牆。」。

 

這樣的建築設計,十足顯現了博物館位在工業區,缺少好鄰居幫襯,只有自求多福的宿命。只是,當博物館既有保存文化資產的使命,復有帶動地方發展的任務時,周邊環境的美化及館外公共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卻是首要課題。

 

以十三行遺址的人面陶罐意象,作為汙水廠蛋形槽美化主題。

 

由台北港設計,以海豚意象作為台北港儲油槽的美化主題。

 

汙水廠的蛋形槽與台北港儲油槽的美化,是在努力拜訪主事單位並獲得企業資助後,所獲得的神奇回饋;館前停車場與陽光廣場的增設,則是眾多局室共同協助的不可思議成果。

 

20年前,博物館開館,在館後陽光廣場舉辦「太陽祭」活動,吸引許多遊客觀賞。

 

博物館的用地原本來自汙水廠,開館前計畫增加公共設施用地,自然還得從汙水廠著手。好在經過歲月沉澱,昔日的偉大目標與淨水能力,已不敷時代需求,因而廠區尚未建設的土地,大多被博物館長期借用,拆除圍牆,回歸民用,成立「陽光廣場」、「十三行文化公園」等公共設施。

 

博物館的管理面積從原本僅1公頃的館舍,增為20公頃,增加了公園、大型停車場等廣大面積。其中尤以「陽光廣場」最受人注目,20年前剛開幕時,國內許多大型活動都在此處舉辦,全運會的選手也曾在此點燃象徵十三行文化的火把,傳承薪火,跑遍全台灣。

 

只是早期善心同意讓博物館籌備處,借用汙水廠區內空間當臨時辦公室,後來卻演變成被館方大大割地失血的汙水廠朋友,屢屢苦笑嘆息:「飼鳥鼠(養老鼠),咬布袋啊!」。

 

所幸,博物館與「八里左岸」如期開放後,精緻的博物館建築、展覽,美麗的水岸景觀,及寬闊便利的沿岸建設,獲得大眾排山倒海似的一致好評。八里左岸與金色淡水,同時躍升為全台最受歡迎的遊憩景點,十三行博物館自然也湧進成千上萬的遊客。

 

左岸一日遊計畫,多達數十項工作項目,總經費達數億元之多,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從規劃到完工開放,經由團隊合作,共同創下不可思議的成果。至於曾為患難夥伴的各局室一日遊團隊成員,也在革命情感下,建立起跨單位的長久情誼。

 

左岸如期開放,迎來遲到的春天後,其他縣市政府在得知這樣的整體規劃及經費預算後,多驚訝得目瞪口呆,讚嘆縣府的魄力,艷羨北縣是「有錢縣」。

 

其實,計劃之初,原只是一個空想的「夢」,經費一點也沒有著落。只是計畫獲准執行後,或與縣府其他局室既定工作項目整合,或向中央相關單位爭取補助款,這才一點一滴的逐步實現夢想。

 

二十年後再回顧,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結合八里左岸的文化觀光產業,並以地方及政府力量共同進行改造的「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確實提供八里左岸生機,帶動地方發展,同時也賦予十三行博物館永續營運的基礎。

 

再苦也值啊!

 

後記:本文兼以祝賀十三行博物館與八里左岸,開放二十周年慶。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