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87歲TSO桂冠指揮 殷巴爾 帶回強心針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果真是寶地,讓國際知名指揮家殷巴爾(Eliahu Inbal,1936-)回來了。
今年87歲的殷巴爾,有情有義,他挺直腰桿子,在國家音樂廳上演蕭斯塔科維契(1906-1975)悲壯交響詩,以音樂傾訴人性的恐懼與希望,共織人道關懷的深情網絡,鏗鏘有力,令人動容。
殷巴爾目前獲頒為TSO桂冠指揮,與俄羅斯籍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魯帕(Grigory Shkarupa,1989-)、木樓合唱團,以及TS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演出。與猶太歷史緊密關聯的經典作品,殷巴爾與觀眾,肝膽相照的經典呈獻。
以色列裔的殷巴爾,個頭不高,明顯發福,頭頂白髮稀疏,他一身寬鬆老式西裝,站著指揮台上,看不出已逾八旬,還是英氣逼人,指揮蕭斯塔科維契的《第13號交響曲》時,全神貫注,磅礡氣勢。
殷巴爾對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非常熟悉,尤其《第13號交響曲》,曲意深刻,令人激憤難平,他在曲子的誘導,精準到位,當激動處,手舞足蹈,他把臉上的金絲邊眼睛震飛,直落在中提琴樂手跟前,讓樂手趕緊撿起眼睛,拿到指揮台前,無視該音樂會是全程錄影。團員對德高望重的資深音樂人,敬重至極,溫馨的插曲,讓台下聽眾會心一笑。
殷巴爾本身就是詮釋馬勒、布魯克納、蕭斯塔科維契等經典作曲家的作品的大師,自從2019年8月,出任TSO藝術總監與指揮以來,力推他們作品,因為演奏馬勒、布魯克納和蕭斯塔可維奇等3位大師作品,幾乎就等於演奏全部。
近3年,疫情擴散,老人家冒著染疫風險,長途跋涉,又得忍受隔離,出關後帶著TSO 磨箭養兵,經常碰到疫情升高,準備好的演出,又被取消,讓他不勝其擾,也疲憊不堪,忍痛在去年中,解除合約。
眼見著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1952-)對烏克蘭發動戰爭,這一年多,烏俄戰爭的荒謬,帶給台灣繪聲繪影的壓力,殷巴爾十分不平。當疫情漸歇,殷巴爾接受邀請,又千里迢迢,從英國飛回台灣,決定用音樂表達他反侵略、反獨裁的立場,力挺民主聖地台灣。
首先,他選擇蕭斯塔科維契的《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作為TSO音樂季的首場演出。蕭斯塔科維契在世時,一再用音樂喚起人民,對暴政的反抗以及對自由正義的契盼,其中,《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是經典中的經典,訴說二戰時期,納粹在蘇聯屠殺猶太人悲愴史實,作曲家冒著生命危險,呼籲人類對抗不公不義,同時回頭審視歷史,從中學習互助、互愛的課題。
殷巴爾非常期待為台灣樂迷,演出蕭斯塔科維契該首偉大作品,以回報台灣民眾對他的友善、信任與支持。除了TSO精銳盡出,士氣大振,還有高帥英挺、音色醇厚的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魯帕,嘶吼吶喊式地傳達悲憫與憤怒心情;由彭孟賢率領的木樓合唱團,賣力相挺,共同詮釋經典巨作,留下史詩級的經典之夜。
「蕭斯塔科維契在世時,就勇於以作品批判時局,而他的作品中,不是只有批判,還有對人類歷史的審視與會省思。」殷巴爾有感而發。
二次大戰之後到現在,世界好不容易維持緊繃、但相對穩定的狀態,怎料1年多以來,世局正在逐步崩解,人類在面對國際局勢的混亂,價值觀念的扭曲,應該回頭向歷史學習,用智慧化解危機。
提起悲壯的蕭斯塔科維契的《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取材自俄國詩人葉夫圖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1932-2017)同名詩作。交融著文學與音樂輝光。原詩以哀痛的筆觸,抒寫對歷史的省思,作曲家採用宏大的管弦編制、男低音、合唱團,構築成五樂章交響鉅作。
蕭士達高維契生前在創作上,先有「戰爭三部曲」,即第7、8、9號交響曲,之後,他於1958年至1962年期間,又創作了以革命為題的「革命三部曲」,也就是第11、12、13號交響曲,《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正是他「革命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特別重要。
該作品中,人聲加入,磅礡的樂器配置,和精妙的打擊樂,教堂的叮噹聲,隱約可見,馬勒生死影子,尤其發自肺腑的雄壯人聲,低吼著寓意豐富的詩句,激盪出怒濤般強大能量,呼籲人類審視往事,從中學習互助、互愛的課題,同時不要讓悲劇歷史,一再重演。
當時間回到1941年9 月,佔領基輔的德國納粹軍隊,與烏克蘭警察,把留滯城中的猶太人,驅逐到巴比雅峽谷,讓他們以百人左右,組成縱隊,分批進入峽谷。
然而,進入峽谷隊伍,卻遭到等候在前的機關槍掃射,死傷者直接墜入谷底,很快又被坍塌的崖壁淹沒,慘絕人寰的手法,一再重複,幾天下來,就有3萬多名烏克蘭籍的猶太人,被納粹殺害,血流成河,天地不仁。
在後來的幾個月裡,進入巴比雅峽谷的,包括猶太人、吉普賽人、蘇維埃戰俘,以及抵抗人士,累積達十多萬人,通通被如法泡製,殘酷屠殺。
俄羅斯籍詩人葉甫堅尼‧耶夫圖辛科悲憤交加,以他所見的殘忍經過,作了5首詩歌,讓時人為亡命者,共掬一把同情淚。葉甫堅尼‧耶夫圖辛科則代表著蘇聯年輕一代的文化詩人,詩的主旨,是敘述二次大戰時,猶太人在基輔所遭受到的大屠殺,意在強烈攻擊反猶太主義。該首詩,暗示與抨擊當局對於少數裔或異議份子的殘暴行為,其中猶太人被認為是受凌虐的典型。
天生反骨的血性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在憤怒之餘,把該詩作轉化成《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分為5個樂章,即一首詩一個樂章,裡頭歌詞,深入淺出,全部改寫成雅俗共賞,讓合唱團以通俗的母語唱出,內容則涵蓋蘇維埃民間各個向面的生活點滴。
蕭斯塔高維契在全曲中,圍繞著死亡的主題,意圖凸顯戰爭的殘忍,以及人命遭到踐踏的慘狀,每個樂章都附有歌詞,透過男低音獨唱,以及男低音合唱團,渾厚低沈中的嗓音中,回首人間煉獄下,有如安魂曲般,撫慰蒼生。
蕭斯塔高維契不斷凸顯公民性的問題,表達他的人權的關注,因此不容於赫魯雪夫(1894-1971),埋下被整肅的禍因。
儘管蕭斯塔高維契《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在意識型態上,不受到蘇聯當局的允許,但是就藝術創作的手法上,非常具有創新吸引力,他沒有採用奏鳴曲式,而是以迴旋、變奏曲式,構築全曲,令人耳目一新。
原本只是聲樂與管絃樂的單樂章想法,後來根據詩歌的章節篇幅,擴增為5個樂章的交響曲,後面加入的4個樂章,算是相當大手筆作法。
尤其交響編制龐大,除三管編制外,更有大規模的打擊樂,近80人的弦樂手,以及男低音獨唱,外加近百人的男低音合唱團,使整個樂曲,展現磅礡氣勢,不但人命關天,大是大非的史詩型巨獻,莫此為甚。
蕭斯塔科維契 自1943年起,對猶太人主題,產生興趣,他曾為猶太裔的作曲家Venyamin Fleishman的歌劇—Rothschild’s Violin 配樂,該首曲子的特質,可視為蕭斯塔科維契標準的猶太語法,在完成該歌劇後,蕭斯塔科維契再次以相同的手法,在他的第二首《鋼琴三重奏 》出現,在其最後樂章出現的「猶太死亡之舞」,乃反應他在聽到 (Holocaust)大屠殺以及希伯來語的(Shoah)的專業回應。歷史的統計告訴大家,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納粹屠殺的人口,接近600萬人,歐洲猶太人的血淚故事,果然成就了該樂章。
1962年12月18日,蕭斯塔科維契《第 13號交響曲》,在莫斯科首演,由俄羅斯指揮家孔德拉辛 ( Kondrashin, 1914 - 1981 ),帶領莫斯科愛樂,搭配男低音葛洛馬茲基,以及俄羅斯共和國合唱團、古尼馨音樂大學合唱團一同演出。
然而,由於題材敏感,政治立即介入,首先,當局堅持修改劇中敏感部份,還建議需把其他戰爭的受害者,也放進《巴比雅》中,凸顯天下本來就是烏鴉一般黑。
然而,仔細檢查之後,曲中第二、四樂章,闡述的苦難與恐懼,讓人對獨裁政權,不寒而慄。
史達林主義者盡其可能地阻撓該曲的演出,男低音獨唱,甚至被迫離開樂壇。
一世才子蕭斯塔高維契,彰顯人道的主題,必想受到赫魯雪夫的壓力,尤其採用耶夫圖辛科詩作內容,文化人指桑罵槐的本事,更讓當局無忍受,最後黯然收場。
還好,在海外蕭斯塔高維契《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風光無比,詩人與作曲家都受到肯定與歡迎。1970年由尤金‧奧曼第(Eugene Ormandy,1899-1985)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為該曲在海外首演,西方總算有機會聆賞該曲,也一併向蕭斯塔高維契與耶夫圖辛科,表達衷心敬意。
身為國際一線指揮大師,殷巴爾視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是世界的警鐘,也是社會良心。以TSO 桂冠指揮,重返台灣的音樂舞台,殷巴爾掏心掏肺,湧泉以報的心情,倍讓樂友喜歡與尊敬。
極權專制,可以屠殺宰治一些人,但不會長久,歷史教訓不能遺忘,殷巴爾提醒大家,人道關懷、善良互助、共同張顯人性價值才是王道,也才能成就不朽。
距離蕭斯塔科維契的離世,已經接近半個世紀,世人還沒有真正從《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曲子中得到啓發與智慧,距離正義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個人的純正意念,終將戰勝了一切的專政與壓制,為殷巴爾重登台北國家音樂廳與高雄衞武營音樂舞台喝采,殷巴爾帶給台灣的,不只是音樂饗宴,更是心靈雞湯。因為,殷巴爾總是千里迢迢,飛抵台灣,用行動提醒大家,有愛,行遍天下,正道,天長地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