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工作太累手腕痛? 他22歲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2徵兆出現快就醫

潮健康/peter20333u 2023.03.20 12:00


潮健康/郭家和


寵物美容師手腕痛以為太勞累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寵物美容師手腕痛以為太勞累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工作完手指、手腕疼痛,但休息、治療甚至復健也不見好轉,要注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表示,過去曾經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寵物美容師,因手腕疼痛至復健科求診,治療一段時間未見改善,才檢查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且關節已有侵蝕及融合,手腕幾乎無法彎曲。


蔡昀臻醫師指出,全台約有十萬名類風濕關節炎病患,多發生於30-50歲,並非大眾認知好發在老年族群。隨著國人健康意識增長及診斷工具進步,類風濕關節炎近年確診人數持數增加,已是風溼免疫疾病大宗。80-85%患者的關節損傷發生在疾病前2年,而中壯年患者面臨生活、工作與社交多重壓力下,更易造成疾病控制反反覆覆。


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在1-2%之間,蔡昀臻醫師提醒,如果是工作、勞動一天後感覺關節不舒服,較可能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如果關節炎通常在早上時最嚴重,或是有「晨僵」症狀、睡眠休息後關節持續疼痛到早上,就要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建議若關節疼痛症狀持續3-6個月,且至骨復健科就醫找無明確病因,就可及早至風濕科檢查。


看不出來不等於不嚴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青壯病友心酸


看不出來不等於不嚴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青壯病友心酸

蔡昀臻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五大絕症」之一,中壯年族群發病後,除了疼痛會造成動作困難,刷牙、扣內衣、拿筷子等日常生活受影響,工作上也因為外觀無明顯變化卻影響活動能力,易被誤解為偷懶、工作態度不佳。外界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迷思,無形中亦加重患者身心壓力。


比起更年期前後發病的患者,青壯年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共處時間更長,更需要關注疾病預後,研究顯示,及早介入生物製劑治療,有助於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骨頭變形,或幫助部份磨損的骨頭重新生長,建議患者與醫師共同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找回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併發重症  運動補鈣改善關節症狀

蔡昀臻醫師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又被稱為「不死癌症」,部份患者外觀雖與常人無異,但其實深受關節疼痛或關節外症狀折磨,不只需要長期抗戰,未妥善治療更將面臨其他器官併發重症風險,如中風、眼疾、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皮膚血管炎、腕隧道症候群、骨質疏鬆關節損傷。


蔡昀臻醫師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現今許多健康產品標榜能夠「調節免疫」,使用前須與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類風溼性關節炎容易合併骨質疏鬆症,患者可以多補充鈣質,並維持運動習慣,有助於改善關節疼痛症狀。


關節不腫不痛就能停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迷思


關節不腫不痛就能停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迷思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青壯年患者肩負經濟重擔,白天工作後仍須於夜間或假日回診,身心勞累程度更需要家庭、職場及社會給予支持。尤其女性發生比例更是男性3倍,患者面臨備孕需求時,更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以減少病情惡化。


盧俊吉醫師提醒,國人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抱持不少迷思,例如只要關節不腫、不同以為可以自行停藥。事實上,關節腫痛症狀消失時仍依然持續受到破壞,必須透過超音波等檢查發炎與侵蝕狀況,再視情況「階段性減藥」。現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 ,可視患者個人生活習慣調整治療方式,達到更好的治療順從度。


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長期作戰,患者應瞭解正確觀念。盧俊吉醫師指出,除了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法,生活照護、運動飲食也會影響病情,而部份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需要1-2月後才會出現療效。每隔3-6個月應依DAS28、CDAI指數評估疾病活動度,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積極與醫師溝通,以達成降低病情惡化、保護關節功能、防止關節變形的治療目標。







延伸閱讀:
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免疫力不是愈強就愈好! 如何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營養師曝必吃「5大營養素」


原文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