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銀行爆發財務危機,週三股價跌至歷史新低,再度為市場投入新的震撼彈,不過,該銀行表示將向瑞士央行借款500億瑞士法郎後,昨天收盤上漲 19%。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也向外媒表示,這次動盪是毫無根據的恐慌。台股今天也上漲231點做收。對此,我國投信法人圈也認為,不至於引發連鎖效應,不會演變成金融危機,但近期投資操作仍要謹慎,最好等成交量能縮到極致,賣壓趨緩,以買黑不買紅的節奏布局。
根據《CNBC》報導,瑞士信貸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表示,瑞信股票在市場的動盪是毫無根據的。該銀行主席 Ammar Al Khudairy週四對 《CNBC》表示:「很多人只是在找藉口,這是恐慌,有點恐慌。完全沒有根據的,無論是對瑞士信貸還是整個市場」。
在瑞士信貸宣布將借入500 億瑞士法郎(約當536.8 億美元)的數小時後,他發表了上述評論。他補充說,最近矽谷銀行倒閉的後果與 2008 年金融危機不同,這只是獨立事件,美國監管機構為保護儲戶而採取的措施,進一步遏制了對危機蔓延的擔憂。瑞士信貸並未要求沙烏地國家銀行提供財政援助,沒有與瑞士信貸就提供援助進行過討論,自 10 月以來沒有進行過任何討論。
他也重申,沙烏地國家銀行只會持有瑞信 9.9%股權,不會超過這比重,自 10 月以來一直如此,即使沙烏地國家銀行願意,從監管和合規的角度來看,也存在太多的複雜性。
至於另一家爆發擠兌的第一共和銀行,上週末被提款數十億美元,也驚嚇到市場,不過,根據《CNBC》報導,華爾街11家銀行聯手相救,為第一共和銀行提供 300 億美元的援助,將錢存入該銀行,展現力挺態度。
包括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銀行,各出資50億美元,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將存入約 25 億美元。另外,紐約梅隆銀行等區域銀行,將各存入約 10 億美元。
今年3月8日,第一共和銀行股價仍高達115美元,但本週四盤中一度跌破20美元,跌勢驚人,隨著銀行團出手相助,該銀行股票轉而大漲,終場上漲近10%,收在每股34.27美元。不過,目前盤後股價又下跌近17%。
承通投顧分析師洪孟承指出,瑞士信貸本身財務結構不到破產,只是,美國中小型銀行連續暴雷後,大家開始聯想到瑞士信貸也可能產生危險,所以,美國聯準會瘋狂升息才是造成危機的主因。而下周聯準會即將召開利率決策會議,隨著美國金融業出現震盪,國際油價也出現重挫,聯準會升息機率降低許多,這對於危機的控制有很大幫助,投資人恢復信心才會帶動行情的反彈。
洪孟承提醒,全球股市還在月線之下,即使反彈還是要注意高檔壓力,現階段最好模式就是進入量縮盤整,當量能縮到極致,代表市場賣壓已經趨緩,屆時新的買盤進場才有利下波多頭啟動,因此,操作上要維持著買黑不買紅的節奏,有想布局的標的,要等待回測的時候再切入。
群益投信表示,瑞士信貸(CS)是以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為主體的銀行,對於一般消費者或是存款戶影響不大。此外,瑞士信貸過去2年即有資產管理不佳的紀錄,因此其股價遠差於歐洲同業,此次事件並非不可預期。瑞士信貸(CS)經營問題自2022年以來即已逐步浮現,公司亦展開調整及組織重組,金融市場及監理機關對CS已有一定了解及反應,基本上CS財報仍符合GAAP美國一般公認原則,而大股東不再注資是因其風險考量,不意謂CS必然倒閉。
此外,CS資本適足率仍符合監管要求,加上瑞士中央銀行已表示CS的資本及流動性符合規定,CS已成功向瑞士央行借款500億瑞郎(約1.64兆新台幣)「止血」,穩固投資者信心,因此投資人無須過度恐慌。
群益奧斯卡基金經理人杜欣霈表示,在美國銀行業風暴與瑞士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暴力升息機率已大幅下降,中期在基本面回升的情況下,股市仍可望在上半年築底完成後開始往多頭發展;台股長線重返多頭看法仍不變,但基於各產業復甦情況及成長趨勢不同,應慎選標的產業及族群,預期2023年類股之間表現落差將會很大;建議留意成長型產業及類股並長線投資,看好的產業如半導體先進製程、規格提升的IC設計、矽智財、車用電子及雲端伺服器,中國解封及台灣內需相關,以及新應用如儲能、電子書、元宇宙等。
國泰投信指出,15日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最大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 SNB),以持股逼近法規上限為由,因此無法向瑞信提供任何財務援助,疊加上週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市場擔憂金融風暴疑慮再起,但瑞士央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已經表態「必要時將向瑞信提供流動性支援」。 國泰投信指出,瑞信事件實為「個別企業營運問題,不屬於金融危機」,近期備受媒體關注的瑞信、矽谷銀行等金融機構事件,均不存在金融資產是連結實體總經部門產生的問題,且也不易引發連鎖效應,因此「不屬於金融危機」。至於個別企業、銀行營運連續爆發虧損,資不抵債或債務拖垮信用等,這牽涉流動性與資產處分、企業重組等面向,事件擴散程度視股東、債權人、監管機構、各國央行處理方式,目前為止,從監管機構與央行的應變來看,仍屬可控。 另從財報分析瑞信事件,2022年瑞信因為佣金減少與投資失利,虧損達72.9億瑞郎;但與SVB不同之處在於,瑞信對備供出售(AFS)、持有到期(HTM)的債券曝險部位,共計持有20億歐元,僅佔總存款1%,影響幾乎為零。且就瑞士信貸財務體質分析,銀行部門存款得以適當放貸,非似SVB持有大量超額儲蓄,並投資在債券。 目前瑞信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 ratio)從2022年Q3的12.6%,提高至14.1%,亦高於最低需求之9.38%門檻;流動性覆蓋率(LCR ratio)雖下降,但仍維持在同業平均水準,顯示經歷2022Q3、Q4虧損後,瑞信的財務體質仍然較穩健,且瑞信也宣布向瑞士國家央行借款達500億瑞郎,用以預防性強化流動性。 國泰投信指出,觀察全球2月製造業與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分別回升至50、52.6,皆連續2個月回升,預期Q2季底以前,隨著全球各大央行發布「金融穩定報告」內含系統銀行壓力測試及投資人情緒回歸理性,有望景氣將觸底且漸趨明朗。另外,Q2以前,配合通膨數據下降趨勢,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很可能已經停止升息步伐。屆時,市場重心將轉往經濟成長,成長題材將成為焦點,因此仍維持「股市短期堅強築底,中長期看多觀點。」
宏利投信認為,三家知名銀行倒閉,演變成廣泛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偏低,但也不代表無關重要。硬著陸(稱之為衰退環境)及失業率上升的風險依然偏高,仍然預期經濟在2023年第四季左右將陷入負增長;若控制有關風險的措施未能奏效,美國更可能會提早出現衰退。
其次,聯準會的緊縮政策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影響實體經濟。基於聯準會自2022年3月才開始升息,可以說經濟尚未完全消化近期連番升息的影響。
第三點是銀行借貸標準很可能會進一步收緊,這通常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沉重壓力。參考歷史經驗,科技及金融業疲弱往往會對廣泛經濟產生不成比例的重大影響。若當前事件削弱市場對這些行業的信心,令投資活動、生產力或就業市場受損,亦會對廣泛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聯準會在未來數周面對的主要問題如下:
~應否在3月22日進一步升息,還是考慮轉向溫和立場? ~應否更新中期利率展望,以反映較低的終端利率? ~應否將金融穩定工具與抗通膨工具分開? ~保障存戶的決定將如何影響通膨?
展望未來數日和數周,市場將充斥大量有待消化的資訊。可以肯定的是,聯準會和其他央行已無法只專注於對抗通膨。事實上,利率上升的代價與日俱增,當局將權衡是否值得維持效益越來越少的升息行動。這提高了未來進一步升息的門檻。 復華S&P500成長ETF(00924)經理人吳允翔表示,矽谷銀行原先是S&P 500成分股之一,目前已被踢出,也不是S&P500成長指數成分股,主要在於歷經聯準會去年快速升息後,利差倒掛使銀行股獲利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去年12月S&P500成長指數調整成分證券時,就已剔除銀行股,目前該指數金融類股主要聚焦券商、指數公司及交易所等不會出現擠兌的金融機構,因此此次銀行爆發倒閉潮,對該指數無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