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三餐亂吃,常胃痛、脹氣⋯恐慢性胃炎找上你!中醫:7類體質這樣治

優活健康資訊網/杏儒中醫 2023.03.09 09:30


孫小姐從事房屋仲介多年,業務上多是在外面四處跑,飲食不正常、工作壓力大,所以時常感到胃痛、上腹悶痛、脹氣,尤其是吃飽後或壓力大時特別容易出現,有的時候還會伴隨噁心、消化不良的感覺。沒想到,竟讓她漸漸走上慢性胃炎的道路⋯⋯



她來看診時表示,平常因為工作緊湊,吃飯時間常常都是隨便塞一點東西吃,若有症狀也大多是靠胃藥、制酸劑、消脹氣藥來改善。但到胃腸科做胃鏡時,還發現有胃幽門桿菌,吃了一段時間的抗生素,胃脹胃痛還是時好時壞。才希望找中醫來調理腸胃,看看能否真正解決腸胃的問題。

延伸閱讀:
腸胃不適中醫怎麼治?腸躁症、火燒心除了吃藥「這樣做」最有效



胃炎類型、症狀特徵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胃炎」指的是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又分為急性胃炎及慢性胃炎:

  • 急性胃炎:相對比較少見,症狀常為胃痛、腹膜炎症狀、發燒表現。
  • 慢性胃炎:佔大部分的胃炎類型,且也大多和幽門桿菌有關。慢性胃炎的症狀因人而異,可能從無症狀到劇烈疼痛都有可能,常見的是上腹部疼痛、肚子餓的時候痛,但吃飽了以後仍然也會痛;而這種痛大都是悶悶的痛,比較少劇烈的疼痛,另外伴隨著有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他指出,慢性胃炎是屬於中醫「胃脘痛」、「胃痞」的範疇,在古書上分布很廣。最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提到:「寒氣客於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又說「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這是寒邪引起胃炎的發病機理。

延伸閱讀:
鼻子長痘痘竟是「胃火過旺」!中醫教你看「臉色」察覺身體警訊



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是胃病主因

蔡易昌強調,現代人暴飲暴食,或是不按時吃飯,或是減肥怕胖不吃東西,這也是腸胃疾病的起因。明朝進士王綸所著的《明醫雜著》談到:「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侵而飽悶、痞積⋯⋯等等症作矣。」說明了飲食因素所致的腸胃疾病。

另外,情緒、壓力也是腸胃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認為,致痞之因乃「懮氣積,或墜墮內損」。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的《類證治裁》也認為「暴怒傷肝,氣逆而痞」都說明了各種壓力、情志失和,會導致腸胃氣機升降失司,容易出現胃痛、痞滿等症狀。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 常見7類型

蔡易昌說明,慢性胃炎在中醫治療方面,多會依照病因病機及臨床體質分型來辯證論治,常見的證型如下:

  • 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或脹滿不適,噯氣頻作,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多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治療:疏肝理氣。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 肝胃郁熱型:胃脘灼痛或胃雜不適,泛酸,心煩易怒,口乾口苦,大便乾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療:疏肝清熱。常用方:小柴胡湯、左金丸加減。
  • 脾胃濕熱型:胃脘悶痛或痞滿,食少納呆,噁心想吐,口乾口苦,身重困倦,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治療:清熱化濕。常用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 脾胃氣虛型:胃脘隱痛或脹滿,餐後明顯,飲食不慎後易加重或發作,納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弱。
    治療:健脾益氣。常用方:柴芍六君子湯加減。
  • 脾胃虛寒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納呆食少,神疲倦帶,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療:溫中健脾。常用方:良附丸加減。
  • 胃陰不足型: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飢而不欲食,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療:養陰益胃。常用方:益胃湯、沙蔘麥冬湯加減。
  • 瘀阻胃絡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面色暗滯,或有黑便,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
    治療:活血通絡。常用方:丹蔘飲、失笑散加減。

至於孫小姐是屬於肝胃氣滯兼有脾胃氣虛類型,依照體質調理一段時間,胃痛胃脹想吐都消失了,她高興地表示,已深知工作時也要兼顧健康,該休息就休息,該吃飯就吃飯,目前腸胃不舒服症狀,也都沒有再發作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