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薛子隨筆》說一說中共治國的最大成就

優傳媒/ 2023.03.08 07:47

當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已占前沿地位,表徵著中國的國際前沿地位,已得到確保。這項巨大成就,説明了,中共的國家治理與政治體制,是有其優越性。(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中共治國最大成就,就是把中國治理成爲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楊振寧先生於1995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給了個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這個演講在網上可以搜尋得到,内容非常精彩,很值得一聽。

 

楊振寧提到,百年前的中國知識菁英,面對中國的科學落後,十分自卑。有的學者甚至認爲,中國人的基因缺乏“科學元素”,導致中國科學落後,完全跟不上西方。中國人的基因太糟粕,造成中國前途無解。

 

有些知名的“先進學者”,如蔡元培、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多有主張中國文字,應全面“拉丁化”。魯迅在逝世前,甚至發表“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沉痛呼喚。

 

這些學者,國學造詣都很深厚,竟然都會認爲“漢字是阻礙中國進步的根本原因”,可見當時的中國,科學落後,帶給知識界的打擊,是多麽嚴重。

 

他們都很清楚,一旦“漢字拉丁化”,中國文化的延續,將爲之斷裂。後世的中國人,將無法欣賞唐詩宋詞;中國歷史文獻與書法藝術等,將被“斷捨離”。他們寧願付出如此巨大代價,也要倡議“漢字拉丁化”,可知他們對中國發展的前途,是多麽絕望。

 

1.國家富强與工業化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簡單來説,就是兩個歷史階段。一個是“農業化社會”,一個是“工業化社會”。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西方列强的“侵門踏戶”,其實就是“工業化國家”的列强,在凌辱“農業化國家”的中國。中國被工業化的西方列强殘酷碾壓,完全無力抗拒。

 

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裡說,此乃“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晚年感嘆,大清帝國像個破房子,他自己像是這個房子的“裱糊匠”。他雖然位極人臣,勤勤懇懇,東糊西裱,晚年赴日談判,還挨了一槍,因爲這一槍,在談判時,為國家省下白銀億兩。但是無論如何低聲下氣,都無法挽回,國家備受羞辱的命運。

 

中國百年國恥的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列强,包含日本,先於中國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

 

中國的上層統治菁英,無論是滿清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民國時期的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所念念在兹的,都是如何才能將中國,從農業化國家,轉型成爲工業化國家。

 

2. 中國如今是製造大國

自1840 年鴉片戰爭,到今天有182年了。中國終於坐上了“工業化國家”的寶座。

 

有很多統計數字,説明中國工業化的成就,在此不一一列舉。譬如中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有220 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重點與新高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研究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產值,已佔世界 32.4%,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總和。中國已經脫胎換骨,成爲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大國。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全面工業化,是中共治國,尤其是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政權穩定,勵精圖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歷次工業革命

人類社會一共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手工勞動轉向動力機器,發生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爲其先驅。

 

第二次是以電力動力取代蒸汽動力,發生在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初,德國與美國是其中翹楚。

 

第三次是以電子計算機爲其表徵,發軔於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是資訊科技、數位革命、積體電路電腦革命等,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航天科技、。材料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美國為其主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概念的探討,仍方興未艾。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首先提出討論。它被描述爲各種科技的大融合,是以石墨烯工程、基因工程、虛擬現實、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奈米科技、與生物科技的匯總融合等。簡單來説,就是“正在進行中的各種前沿科技”的合流發展。

 

4. 國家工業化與國家地位

英國帶領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英國成為 “日不落帝國”;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翹楚,導致德國終成歐洲第一工業大國;美國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力,為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奠定基礎。

 

日本學習能力很強,快學快用,為自己在世界列強中,贏得一席地位。

 

大體來説,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

 

中國是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局外國家,導致了中國的百年國恥。習近平說“落後就要挨打”,指的就是這段慘痛經歷。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總算是勉強入列了。這段時期,中國是個後段班學生,努力學習先進國家經驗,力求孫中山所謂的“迎頭趕上”。

 

5.中共早期工業化進程

中共的工業化,早期效法蘇聯經驗,並且得到“蘇聯老大哥”的大力協助。

 

1953年,史達林逝世,赫魯雪夫上任,為了鞏固地位,他採取與北京政府友好的政策。蘇聯大力支援“中蘇156工業項目”, 對於中國大陸的工業化,提供了巨大助力。

 

後來因為兩國意識形態之爭,彼此翻臉。1957年,蘇聯援助中國的項目,嘎然停止。

 

之後,毛澤東搞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因而步調緩慢,遲滯多年。

 

6 改革開放的影響

1978年底,鄧小平全面掌權,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治國方向。

 

改革開放初期階段,與美國,西歐,日本等關係,相對友好,得到這些國家的資金與技術支援。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進入世界經貿體系。

 

自鄧小平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的工業化大步前行,成效斐然。

 

當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階段,中國與美國,並列兩大前沿國家。中國未來前景可期,而老牌工業化國家如英國,因後力不繼,難逃被淘汰命運。

 

7. 民主政治與國家工業化

一個國家是否富強,與國家的政治體制,所謂的民主自由,其實關係不大。

 

西方列強,包含日本,在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體制各有不同。但是其共同性,都是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

 

有些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之後,政治體制才發生改變,進入所謂的“投票式民主政治”國家。

 

有更多的國家,在美國的操弄主導下,實行所謂的 “投票式民主政治”。但是因為無法進行工業化,國家積貧積弱,國力無法提升。

 

這個世界,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大約只有二十個。大體來説,都在兩個區塊,一是西歐的基督教新教文化區;一是亞太的儒家文化區。

 

世界格局,百年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中國完成了全面工業化。世界其他國家的相對强弱關係,沒有什麽大的變化。

 

8.結論

中共建政之初,中國是農業社會,幾乎是什麼製造業都沒有,譬如火柴與原子筆,中國都造不出來。國民所得,低於非洲的衣索比亞,遑論印度。

 

中共建政70多年來的最大成就,就是完成了中國的全面工業化。

 

當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已占前沿地位,表徵著中國的國際前沿地位,已得到確保。

 

這項巨大成就,説明了,中共的國家治理與政治體制,是有其優越性。

 

中共體制的優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中共體制是菁英治國,政府的上層工作者,都必需有充分的政治實務歷練,都必需是專業的治國人才。

 

第二方面,中共體制延續了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權力集中、收歸中央。國家治理,乃得以有完整的規劃,並且得以“集中力量,辦好大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