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類天疱瘡」兩年內死亡高達5成 研究:糖尿病「這」藥罹病風險多2倍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2023.03.08 10:30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一名69歲男性,全身皮膚紅疹,還出現大大小小的水疱,經皮膚切片、螢光檢查後,診斷為「類天疱瘡」。醫師發現病人患有糖尿病,而且正在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抗糖尿病藥,更換藥物後,病況才獲得穩定控制。

臺北榮總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二肽基肽酶-抑制劑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而榮總皮膚部團隊也以國人資料長期追蹤證實,使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的糖尿病病人會增加2倍以上的罹病風險。

什麼是類天疱瘡? 有哪些症狀?

「類天疱瘡」是長者最常見的自體免疫水疱疾病,會出現皮膚搔癢、水疱、破皮等症狀,需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藥治療,若未有效控制導致大面積的水疱,容易破皮導致傷口產生。

吳貞宜醫師表示,大面積破皮傷口不僅相當疼痛,還會有感染風險,許多病人甚至會因感染而死亡,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類天疱瘡死亡率相當的高,2年內死亡率就有50%,而隨著人口老化,近十年來罹病人數更增加2倍以上。

圖/類天疱瘡(臺北榮總提供)

臺北榮總皮膚部每月平均治療5位類天疱瘡住院患者,每人次住院天數約15天,吳貞宜醫師表示,榮總皮膚部團隊一直在對類天疱瘡進行研究,希望更了解這樣的疾病。

北榮研究證實 DPP4抑制劑增加罹病風險

臺北榮總皮膚部團隊利用2007-2018年全國健保資料庫,針對國人資料進行長期追蹤、分析,探討類天疱瘡的危險因子、預後情況。

研究團隊將有吃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抗糖尿病藥的糖尿病病人,與未吃肽基肽酶-抑制劑的糖尿病病人進行比較,發現有使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的病人,其類天疱瘡的罹病風險增加2倍以上。

吳貞宜醫師表示,雖然已有許多文獻指出,二肽基肽酶-抑制劑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但這些文獻都是國外資料,並沒有國人的資料,所以團隊使用全國健保資料庫,針對國人進行研究。

吳貞宜醫師提到,雖然目前研究尚未了解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的藥物機轉與類天疱瘡致病機轉之間的關聯性,但69歲的男性個案在更換糖尿病藥物後,已持續追蹤五年,病況穩定,口服類固醇也已降至最低劑量,僅需每三個月回診即可。

此外,臺北榮總皮膚部研究也發現長期發炎的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洗腎,會增加類天疱瘡發生的風險,而神經性腫瘤(如:腦癌)也會增加類天疱瘡的發生,這研究發現更是首次在文獻上被發表。

【延伸閱讀】

春天換季癢個不停! 三大類皮膚病如何照顧一次看

類固醇上癮 皮膚炎變酒糟怎麼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0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