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金門傀儡團藝師蔡甲庚辭世 享耆壽91歲 陳益源:作育英才無數

勁報/于郁金 2023.03.05 12:10
新聞圖片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傀儡戲劇團」創團前團長蔡甲庚於3月2日過世,享耆壽91歲;蔡甲庚從事廟會科儀與傀儡戲演出近70年,長期致力推廣傀儡戲文化及深耕校園薪傳。文化部長史哲聞訊表達哀悼表示,蔡甲庚藝師一生致力傀儡戲演出,透過家族世代傳承,由後輩透過變革與創新下,隨時代戮力保存這門古老傳統表演藝術,其持續發揚與薪傳精神,令人感佩,文化部將頒發旌揚狀予以表彰。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曾於2022年9月29日《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以〈金門發現一座貓神廟-金枝娘娘事蹟解密〉為題田野調查發表,並透露了一些「喵星人」秘密;筆者有幸隨同陳益源教授,在金門傀儡戲劇團蔡遠進推薦下,拜訪陳金鑫法師,陪同下,完成此次田野調查。陳益源表示,2022本文田野調查工作,得到金門傀儡戲劇團蔡甲庚、蔡遠進父子大力支持,資深藝師終身奉獻傀儡戲的傳承推廣,作育英才無數,聞訊後深表哀悼。

出生於民國23年傀儡大師蔡甲庚,2018年文藝節(5月4日)獲頒發第3屆「金門文化獎」獎章及證書,表揚他的成就及對金門貢獻;傀儡戲大師蔡甲庚,金寧鄉安美村西堡人;師從許師舜學習傀儡戲,從事廟會科儀與傀儡戲演出近70年;早年金門戰地情勢特殊,他持續在金門進行傀儡演出,一直到民國77年,以所在鄉鎮之名成立「金西堡傀儡戲劇團」,民國100年始正式登記立案,目前正名為「金門傀儡戲劇團」;創新傀儡戲劇目「風獅爺傳奇」,深耕校園薪傳,讓更多人認識金門傳統文化之美;其子蔡遠進傳承衣缽,長年在金門和臺灣及北京、天津等地巡迴演出,將傳統傀儡戲發揚光大。

因早期金門戰地情勢特殊,蔡甲庚到金城跟著傀儡戲的老師傅許師舜學藝,學成後結合志同道合好友在金門四處表演;直至民國77年才成立「金西堡傀儡戲劇團」,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傀儡戲的演出不像以往的盛況,蔡甲庚的友人大都轉業,唯有蔡甲庚還是始終堅持他最愛的「傀儡戲」,後至民國100年1月29日才正式登記立案,他的一生幾乎與傀儡戲已渾然一體了;其三子蔡遠進從十幾歲便是父親的小幫手,因為不忍年邁的父親在舞台上攀高爬低,原本從軍的他決定承繼父親衣缽,更名為「金門傀儡戲劇團」,將傳統傀儡戲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金門傳統文化之美。

傀儡戲是一種由人操絃弄偶表演戲劇藝術,古代葬禮中用以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之關係,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出現偶戲表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傀儡戲唐代時為民間俗戲,在宋代興盛普及,並出現各種不同操作類型,現今主要在福建閩南地區流傳;所以傀儡戲是「戲種」中歷史最悠久、位階最高,約有2千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木偶戲,文化意義深遠,與傳統社會禮儀、宗教信仰習習相關,更有著祈求平安意涵,有別於其他純欣賞之傳統表演藝術,除本身具有強烈民俗科儀、宗教信仰等特殊的社會性之外,也具有娛樂性與高度的藝術性。

民間俗稱傀儡戲為「線戲」、「嘉禮戲」,傀儡戲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多屬漳州移民系統,以消災、除煞、驅邪等宗教性儀式為主;南派多屬泉州移民系統則是以神明誕辰、結婚酬神、賀壽等祈福為主要儀式;傀儡戲隨著閩籍移民傳入臺灣,最早文獻為清道光15年(1835)8月臺南祀典武廟《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中,記有魁儡戲班演出戲金的文字紀錄。 金門舊轄屬泉州同安縣,其文化保有許多閩南文化特色與典章制度,故金門傀儡戲源自泉州系統,因此在演出時戲曲音樂是屬南管系統,傳入時間可上推至清中葉時期;演出時口白至今仍採用泉州古語,展現出閩南語音韻特殊美感;而戲偶造型較為渾圓、偶頭雕工精細與布袋戲偶的風格;據了解,以前歌仔戲要開演前,要先演傀儡戲,有淨地之意,才有「前棚傀儡、後棚戲」俗諺;先由「田都元帥」出場請神,田都元帥相傳是唐明皇時代的人,精通音律及舞蹈,後來被奉為戲班祖師爺及「戲神」。

文化局表示,傀儡戲於金門以閩南語稱之為「踏棚」,因每一棚戲演出前的請神與演戲後的辭神,必須請「田都元帥」進行「踏棚」儀式,可驅邪制煞;金門傀儡戲班傳承脈絡是透過口述傳授,並無紙本流傳,且父傳子居,蔡甲庚之子蔡遠進克紹箕裘,接手劇團事務,投身發揚、推廣傳統藝術,並持續於金門校園演示傀儡戲。

特別的是,金門過年時期各家戶拜天公都要請傀儡戲來酬神,結婚、祝壽、小孩周歲、成年禮、新居落成、佛誕日等喜慶儀式上表演;以前演傀儡戲師傅地位崇高,大家都稱呼「傀儡先生」,1場演出有3齣戲碼,超過10分鐘,1天下來要演60多場,從早演到晚。

金門傀儡戲較偏於「祈福」,用於拜天公、酬神等場合;戲偶角色分類,與傳統戲劇大致相同,分為生、旦、淨、雜四大行當,基本操作線有16條(視戲偶動作略有增減),傀儡戲偶以線操控,每條線操控戲偶一個動作,線愈多,戲偶動作愈細膩,從戲偶舉手投足,到肢體動作、不同角色步法等等操控技巧,還有抑揚頓挫文言夾雜口白,展現木偶千百模樣;表演傀儡戲時,由師傅手握著提線板,上面綁著十幾條絲線,分別穿過每個木偶的頭、頸、手、腳的關節處;傀儡戲要眼神專注,操傀儡戲戲偶時,人偶合一,面面俱到,依據角色模擬姿態,傀儡可擬真人,雖然木製傀儡的表情是一成不變,但要表現出木偶的喜、怒、哀、樂,全靠師傅靈巧雙手,在配上鑼鈸、嗩吶等傳統樂器伴奏,才能使故事高潮迭起。

現今工商社會,要學戲年輕人不多,傀儡戲是由人操作偶人表演戲劇藝術,擅長傀儡戲資深老師傅蔡甲庚,幾年來前交棒給其子蔡遠進,期望讓這項傳統戲劇藝術文化繼續傳承發揚下去;他有感於在金門傳統傀儡戲均以民俗祈福與宗廟科儀為主,師承與相關學習上有所侷限;為求在技藝精進與劇團發展上更上一層,因此於民國97年特別前往傀儡戲故鄉―泉州,並向大陸國家一級傀儡戲大師林文榮拜師學藝;歷經2年有餘,從傀儡戲表演操控方式、肢體動作,與各種角色步法及演出劇;演出內容編排,力求讓傀儡戲表演動作更完美精緻;他還訓練個兒子來學習鑼鈸和打鼓,退居幕後蔡甲庚,只要有戲約,就由蔡遠進與大哥蔡永木、二哥蔡永聰及2個兒子蔡光銘、蔡光正上陣演出,他們拎著鋁口鐵箱四處演出。

其子蔡遠進曾指出,金門傀儡戲劇團在戲台上有一副對聯寫著:「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橫批則寫著「內簾四美」;意思是藉由「生、旦、淨、雜」幾個角色,就可以把時空濃縮在一個小小帷帳之中;酬神目的在求得「福、祿、壽、喜」;在戲裡傳唱的卻總是「忠、孝、節、義」,頗有教化深意;並經常受邀在金門各地演出,包括廟會慶典、節慶酬神、參與迎城隍活動,是目前金門縣中唯一傳統表演藝術團體。

為推廣閩南及金門本土傳統文化藝術,「金門傀儡戲劇團」也應教育部、金門縣政府與金門縣文化局邀請深耕校園巡演,除了傀儡示範演出與互動教學,讓學生了解傀儡戲的由來、發展,及戲偶構造和操作手法,並突破傳統傀儡戲原有宗教禮儀形式,藉由傀儡戲經典劇目與金門守護神「風獅爺」傳奇故事結合,改編成適合學童觀賞故事情節,啟發學生想像力,讓學生看到傀儡偶靈活傳神肢體動作,體察傀儡戲高度藝術性與技巧性,期能達到寓教於樂之教學目的,劇目融合具有教育意涵寓言故事,激勵學生學習意願,薪傳傀儡藝術文化,培養新一代觀眾群,愛上這項傳統藝術。

傀儡戲大師傅蔡甲庚「家傳」用心,每次演出幾乎是家族總動員,讓一門三代也與「傀儡戲」結緣,就是希望保留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讓它能傳承發揚下去,他的辭世,令人惋惜,也感念他為金門傀儡戲文化無私奉獻。

其子蔡遠進表示,自幼受父親蔡甲庚薰陶,從小即對傀儡戲有濃厚興趣;20年軍旅生涯退役後,有感於在金門的傳統傀儡戲均以民俗祈福與宗廟科儀為主,師承與相關學習上有所侷限;為求在技藝精進與劇團發展上更上一層,因此於民國97年特別前往傀儡戲的故鄉―泉州,並向大陸國家一級傀儡戲大師林文榮先生拜師學藝;歷經2年有餘,從傀儡戲表演操控方式、肢體動作與各種角色步法,以及演出劇;演出內容編排,力求讓傀儡戲表演動作更完美精緻。

幼時隨父親蔡甲庚學習傀儡戲後場並協助,退役後接手劇團團長蔡遠進,專長與技藝為傀儡戲演出與教學;其中「風獅爺傳奇」為蔡遠進代表作,於104年所自創劇目,以金門特有風獅爺文化為故事背景,突破傳統傀儡戲原有科儀形式,以創新手法演出;透過藝師巧手操作,讓學生看到傀儡偶靈活傳神肢體,體察傀儡戲高度藝術性與技巧性;劇目融合具有教育意涵的寓言故事,啟發學生想像思考力,期能達到寓教於樂教學目的。

蔡遠進表示,父親是傀儡劇團第1代團主,他的一生離不開傀儡戲,付出非常相當努力,如今老父雖已大去,他恆念老父生前耳提面命,如同他老人家創立戲劇團宗旨,盼傀儡戲能繼續發揚光大,期望年輕一輩能做得更好、做得更完美,讓這項傳統技藝得以薪傳永續。(照片由蔡遠進及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提供)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