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近一年來桃園市轄內道路發生多起車輛撞擊道路分隔島、陸橋或地下道引道島頭等實體設施之事故,進而造成人員傷亡、車輛及交通設施毀損,交通局透過安全防護設施升級的手段,於112年2月底前完成8處道路分隔島、陸橋地下道引道島頭及涵洞洞口之交通防撞筒,可吸收車輛撞擊力道之功能,降低駕駛、車輛及道路設施的損害。
交通局局長張新福表示,為防護道路分隔島、陸橋或地下道引道島頭等實體設施不受車輛外力撞擊並保障用路人行車安全,交通局皆會設置「靠右行駛(遵18)」或「分道行駛(警22)」標誌,並搭配「第三類危險標記」、「反光導標」、「交通桿」等安全設施,提醒用路人注意前方道路路況並注意駕駛。惟前面所提到的標誌、安全設施皆設置在分隔島或島頭內,並於島頭前增設交通桿,且其緩衝撞擊力道作用較低,車輛仍有以較大力道直接撞擊到分隔島或島頭的風險,所以交通局參考高快速道路類似設置經驗,擇定市轄8處地點優先設置交通防撞筒。
張新福指出,設置規則規定防撞筒高度至少有85公分以上,橫斷面為圓型或近似圓型,底盤應較底部為寬並與筒身一體成型,筒身應水平環繞各寬15至20公分之橙色及白色或銀白色反光材料增加警示效果。另交通局所設置之防撞筒皆採用注水式以增加設備穩定性,萬一用路人不慎碰撞而拋滑軌跡至分隔島或島頭時,可透過防撞筒緩衝,減少直接撞擊分隔島或島頭的機率,降低人車損傷。
張新福提醒,交通防撞筒的設置目的,主要是希望減緩車輛撞擊道路實體設施所產生的損壞及人員傷亡,用路人行車時仍需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行止。後續亦將持續擇定適合之地點,設置防撞筒以維護用路人行車安全。
※撞護欄、分隔島及橋梁
件數:595
死亡:10
受傷:315
統計期間:111年1月至11月(圖:交通局提供)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