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如何成為AI生態系中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

中央社/ 2023.02.24 13:4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224 13:43:04)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2月20日辦理本學期第一場講座「如何成為AI生態系中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邀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蔡宗翰教授蒞臨現場。蔡教授同時擔任中研院地理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與教育部大專校院人工智慧發展計畫主持人,除資工專長外,人文方面也頗有研究,有「AI界李白」稱號,是一位文理兼具的學者。

講座由林信鋒副校長開場致詞表示:「蔡宗翰教授得獎資歷不勝枚舉,是AI界相當傑出人才,感謝百忙中抽空前來。此場講座機會寶貴,保證讓大家腦洞大開,覺得人生更光明,能一同踏入無論什麼科系都需要接觸的AI議題。」

蔡宗翰教授開場分享:「現在是AI爆紅的時代,在這樣的世代,幾乎每三個月就有新技術出現,剛學好上一種系統的人,可能馬上又被新系統淘汰,重點在於能不能持續學習,沒有聞道有先後的問題。」並切入主題。首先,蔡教授自知識養成方法著手,從小學到高中,多數是藉由學習已知問題與解法,精熟解法後,得到成績與升學管道。大學後,則因為對社會有進一步理解,演變成要發現未知問題、設計解法,漸漸與社會接軌,找到新的價值。舉例而言,若專題要做音樂推薦系統,就要說出它與市面上的系統有何處不相同,優點在哪裡。蔡教授認為,未來競爭力等於領域知識(理、工、農、文、法、商)加AI,若空有知識很難快速進步,若只有AI則會缺乏創造力,所以未來人類需懂得與AI結合,才能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AI是可以幫人做事的機器。

接著,蔡教授介紹三種AI基本學習方式:第一種是監督式學習,讓AI知道有哪些資訊,灌輸足夠例子給AI,就能使其學習分辨。蔡教授隨即在現場用鳥叫聲音檔讓同學體驗監督式學習過程,並測試訓練結果。第二種是非監督式學習,以照片為例,丟一些資料給AI,會將相似的圖片分在同一堆,能事先設定要讓AI分成幾堆,也能用演算法算出幾堆最適合。第三種是強化式學習,讓AI做一系列動作,並給予評價,使其將自己得到的評價作為自我修正的依據,如訓練AI玩遊戲時,若用此方就不用給AI多種動作的評價,只要玩完一關得到分數,它就能有修正依據,再多跑幾次後達到期望水準。

蔡教授再與大家分享AI發展趨勢,方法面有大型語言模型、自然語言處理、生成式AI、強化式學習、多模態式學習、機器學習中的偏見消除等。AI能快速記憶大量數據,憑藉此優勢,將來法律諮詢、簡易問診等記憶型工作都有可能改由AI負責,亦即若無法與時俱進,且不願意學習新知,其工作就很有可能於幾年後被AI取代。

AI應用面則有增強的勞動力、更大更好的語言建模、網路安全中的AI、No Code與Low Code AI、AI與元宇宙、自駕車、創意AI等。未來幾乎每個職業都會有新的AI工具與服務推出,大大超越只有人力時的勞動力效率,而 AI在語言模型方面的容量擴張,讓人類能直接與AI交流,也有AI能將人類語言轉換為程式語言。No Code與Low Code AI則是能打破企業缺乏熟練AI工程師的障礙,透過簡潔頁面讓一般員工也能用簡單的圖形介面建構自用的AI。而創意AI更是能用其創作藝術、音樂、詩歌與戲劇等。

蔡教授以AI創作的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為例,由專業人員用殘稿拼湊出第十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並讓AI吸收大量貝多芬、音樂資訊後,模擬創作多組結果,由專業音樂家挑選。整個過程會經歷預訓練到訓練,先以當代樂曲作為資料,作曲作為任務,對模型進行預訓練,學會共同性的基礎部分,最後再放入貝多芬相關資料,進一步模擬貝多芬的創作。AI也能拿來做文史研究,將大量文本輸入AI後得出數據,會比人類大量閱讀後再分析快得多。除此之外,AI還能協助長者照護、協助人類運動,甚至能播報足球,若有足夠的描述能力,也能用AI設計繪圖。雖然AI運用已十分方便,但目前沒有臺灣設計的AI,市面上AI所學的都是科技大國的資料庫與大數據,背後的文化差異使其未必有辦法妥善運用,使臺灣在AI上沒有話語權。

講座尾聲,蔡教授提出疑問:「有強大生成式AI,教育上該如何革新?」並提出自己觀點,認為人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撰寫精準的題式、辨識AI生成內容的真假與品質,且著重培養精準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能力與查證能力。蔡教授分享一個努力方向給同學,應先將自己的專長能力當成樁,打得比AI深,並持續增強橫向能力,接觸多元新知。最後,蔡教授提供一些AI自學方法,也介紹主辦的AI CUP競賽、請東華顏士淨教授分享東華大學相關活動,鼓勵同學們不論深淺,都應該試試看在大學期間主動嘗試接觸AI。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