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今台灣的公職候選人選舉景況,有多少候選人仰靠家族世襲勢力或金錢才能當選?而當選護衛的是特定政商結構的利益或公眾整體的利益?(圖/取自網路)
作者/桂宏誠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在臉書發文,自承在學位論文寫作上「也有瑕疵」,所以「再次向社會大眾表達我的歉意」,並將撤回不服台大認定論文抄襲而向教育部提起的訴願。林智堅承認論文寫作只是有「瑕疵」,基於「瑕不掩瑜」的通常認知,他應該據理力爭才是,且又有甚麼好向社會道歉的?何況,「瑕疵」是可「補正」的,因「瑕疵」就撤銷了學位,難不成要台大「打壓」林智堅?
根據林智堅臉書的說法,他是因上周民進黨中執會通過未來學術倫理的審議機制,讓他才做出了這些決定,並希望不要因為他個人的因素,持續造成社會的紛擾。說穿了,林智堅仍未承認論文寫作抄襲,只是為了顧及黨的利益之大局,才勉強承認論文寫作有瑕疵,並不再為自己「戰清白」。
然而,如果說學歷對參選來說並不重要,那麼林智堅在工作愈來愈忙碌時,何以在職進修一個中華大學的碩士學位後,還要繼續再拿個台大碩士學位呢?這個現象除顯示擁有愈高的權力和資源,愈有助於拿到在職專班的學位外,選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看候選人的學歷。
根據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的觀察,在新加坡、韓國與台灣,競選全國性行政職務的候選人,常常會標榜自己的的教育背景,顯然係因選民仍具有投票給擁有較佳學歷候選人的傾向,認為這是治理國家的一項條件。但若整體來看,台灣選民還受到狹隘身分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這也就是說,候選人的學歷通常讓選民感覺,這是具有專門知識的條件,也是擔任公職的適任資格。
中山先生民權主義主張的選舉是「選賢舉能」,而不僅是選出選區多元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公職候選人也需經考試定其候選資格,乃為民權主義最為核心的理念。只可惜,這項考試因被視為不符合西方民主理論,所以並未成為憲法制度。
然而,過去曾實施過對候選人規定學、經歷等積極條件,再由考試院實施資格審查的「檢覈」制度,已對候選人的素質預先有所篩選,加上考試院積極貫徹文官考試用人政策,這正是台灣在威權統治時期能創造經濟奇蹟的主因之一。不過,這項制度到民國80年代初期開啟的民主轉型後,再因不符西方民主理論與經驗而遭廢除。
台灣政治出現「黑道漂白」、「黑金政治」或「黑道治國」等負面評價,恰也是從威權走向民主後伴隨而來的現象。一百年前中山先生在說明「權能區分」原理及初步設計時提到:「且為人民代表與受人民委任者,不但須經選舉,尤須經考試,一掃近日金錢選舉、勢力選舉之惡習,可期為國家得適當之人才,此又庶政清明之本也」。中山先生難道預知現今台灣的政治發展結果?還是他對西方民主制度早有深刻的體認?
反思現今台灣的公職候選人選舉景況,有多少候選人仰靠家族世襲勢力或金錢才能當選?而當選護衛的是特定政商結構的利益或公眾整體的利益?其實,林智堅學位抄襲事件的背後,還有是否應讓選賢舉能制度化的深沉的課題。
桂宏誠,公務人員高等三級考試及格,三進三出政府機關。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校名都不怎麼政治正確。目前擔任生涯第一個工作機構民主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