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病友防疫新福音!新冠治療不只有口服藥,醫揭3大藥物差異、風險

優活健康資訊網/照護線上 2023.02.06 09:00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經有逐漸「感冒化」的跡象,但對許多洗腎、慢性病病患者來說,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高,而且較容易出現重症或死亡,仍不可掉以輕心。目前雖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但是這些患者平時會使用較多藥物,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可能受限;對此,腎臟科醫師建議,評估後可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來治療。

「醫師,我每周要洗腎3次,如果確診COVID-19怎麼辦?」

「長期洗腎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要如何治療COVID-19?」

洗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高,而且較容易出現重症或死亡,雙和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吳美儀指出,雖然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但是這些患者平時會使用較多藥物,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時,容易受到限制,治療效果也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
新冠確診⋯走路沒力、一動喘不停!台大醫院教你「5招」防肌力流失




因為洗腎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透析,所以醫院會安排隔離區域來幫確診COVID-19的病患洗腎。吳美儀說,在治療方面,除了開立口服藥物之外,目前也有針劑型的單株抗體,可供共病較多、重症風險較高的患者使用。

長效型單株抗體可用於治療「具任一重症風險因子,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之成人或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COVID-19輕症患者。採單次肌肉注射,施打之後留院觀察1個小時就可以回去。從臨床數據來看,在出現症狀後5天內給藥,能夠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近7成(66.9%)。若能盡早於3天內給藥,則能夠降低88%的風險,所以把握黃金時間盡早治療是關鍵。

延伸閱讀:
新冠口服藥有哪些副作用?醫揭「這症狀」目前無解:僅能喝檸檬汁

吳美儀補充,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以上、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符合資格的患者,便可使用公費長效型單株抗體。

除了感染後的治療,長效型單株抗體也可用於COVID-19暴露前的預防。吳美儀解釋,暴露前預防可用於曾在1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曾在1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以及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1次CD4<200cells/mm3者。

上述病患若6個月內沒有感染COVID-19且1周內與感染者無已知的接觸史,可以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預防。從臨床數據來看,長效型單株抗體在接種後六個月內可降低83%感染風險,效力與安全性已通過臨床試驗證實,證據也顯示該藥品針對台灣主流病毒株BA.5及BA.2.75具保護力。




「在長效型單株抗體通過使用後,我們就有把1年內接受過腎臟移植的患者找回來,替他們注射單株抗體。」吳美儀說,「單株抗體大約有6個月的保護效果,讓患者較不會受到感染,即使遭到感染,也較不會演變成重症或死亡。」



單株抗體與疫苗有何差異?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後續遭到感染的時候,便能發揮保護效果,屬於「主動免疫」。吳美儀解釋,至於單株抗體藥物是預先製作好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注入體內後,單株抗體便能夠發揮保護效果,屬於「被動免疫」。

免疫低下的病患,例如接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先天性免疫不全的病人等,即便接種疫苗,免疫系統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吳美儀醫師說,透過注入長效型單株抗體,患者可以獲得被動免疫,對抗入侵的病原。

單株抗體是蛋白質藥物,注射後要留意過敏反應,所以會請患者在醫院觀察1個小時再離開。吳美儀說,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中,大多數患者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單株抗體是被動免疫,不能取代疫苗接種,且注射單株抗體後依然要做好各項防疫措施。接種COVID-19疫苗後應至少間隔2周再接種單株抗體,若在注射單株抗體後要接種疫苗,則沒有時間間隔的限制。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新冠治療不只有口服藥,長效型單株抗體助洗腎等高風險族群遠離重症,醫師圖文解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