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117 11:16:18)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受交通部航港局委託,藉長年國際海洋政策觀測與協商經驗,持續回應國際環保趨勢。臺海大1月13日再邀集我國國際海運產業與公部門代表,針對船舶設備面,共同商討七大國際商港及近岸水域使用硫含量0.1%以下燃油之可行性。本次座談會議務實盤點國際商港使用高標準限硫燃油可能遭遇的問題,盼各界意見的廣泛交換下,能成功凝聚各界共識,提供未來政策擬定方向。
高標準的燃油含硫量限制已是國際趨勢,歐盟與其他重要國家對低硫燃油政策皆採取漸進式執行。依據歐美實施經驗,船舶需費時6個月以上進行管線改裝,進港前切換油品作業時間約2小時以上。若我國未來採行0.1%低硫政策,油品、脫硫設備、綠能燃料的選擇等配套措施,最終皆須達到硫含量限制之標準。而對於航商而言,低硫燃油之切換等相關問題在實務上並無技術性障礙,惟船舶設備改裝須有一定的緩衝期。
海大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饒瑞正院長13日於主機商座談會中指出,環保署從去年10月起至今年6月與海委會海巡署共同合作,針對移動污染源執行空氣品質調查。透過海巡隊於船上裝置測量設備,在領海範圍內之淡水、臺中、臺南西部沿海測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懸浮微粒濃度。港區方面,台北、台中、高雄、安平、蘇澳港根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第40條規定,劃設港區空氣品質維護區,未來可能配合海域空氣品質調查結果對船隻速限進行規範,以降低船舶快速進出港時產生之污染物。
本次主機商座談會議中,由海玥國際有限公司馬豐源顧問、台灣曼恩能源有限公司李佑為經理、瑞士商溫特圖爾發動機有限公司劉欣儀台灣區總經理、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吳大廉資深經理、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輪機工程系古忠傑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林成原特聘教授擔任與談人,匯集國際線航商、主機商、涉海運業務公部門代表及驗船協會等共約50名代表,共同評估限硫0.1%以下之可行性,以萬全配套措施擬定因應未來政策發展。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召集各方積極研商燃料限硫相關政策,自2022年12月起,目前已召開三次船舶限硫座談會議,分別針對航商、供油商探討未來配套因應作為。海大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將持續於2023年2月10日將召開二次航商座談會,並於2023年9月上旬召開共識會議,讓產業得以吻合政策訴求,帶領主機商、供油商、航商、涉海機關公部門共同為永續趨勢與發展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