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十分常見,來源可能是肌肉筋膜、脊椎骨和神經。網路上也有一說:下背痛的元凶也與骨盆前傾有關,是真的嗎?」骨盆前傾的人會有凸小腹、不健康翹臀特徵。復健科醫師表示,如果已經有下背痛,需要找醫師先排除結構上的因素,而針對骨盆前傾可採取治療性訓練,有3招動作骨盆腰椎穩定訓練不妨跟著做。
下背痛,是骨盆前傾嗎?
復健科醫師林杏青表示,有些研究發現,骨盆較為前傾的人,比較容易下背痛,而下背痛的人當中有骨盆前傾的比例也比健康人多。然而統計上,其實大多數人其實都骨盆前傾,85%的男性和75%的女性都有骨盆前傾,大多數人也沒有症狀,只有9%的男性和18%的女性骨盆是「正」的。
所以,骨盆前傾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下背痛,雖然有很多假設骨盆前傾影響內臟筋膜位置的理論,但目前沒有嚴謹的證據足以顯示骨盆前傾本身對健康有任何負面影響。如果骨盆前傾沒有引起任何不舒服,也不會背痛,是不需要處理的。
骨盆天生就可以前傾、後傾
一般人體骨盆正常的前傾平均可以到達 13.0 ± 4.9°,後傾可以到達 8.9 ± 4.5°,骨盆的前後傾角是有一定的常見範圍可以活動。既然大多數人都有骨盆前傾,那為何下背痛常見骨盆前傾呢?下背痛前傾的幅度固然統計上可能比較多一點,但這種角度的增加差異很小,不用客觀工具測量,並沒有準確的自我檢測方式。
研究顯示與沒有腰痛的人相比,腰痛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和本體感覺(包含平衡感、察覺身體肌肉是否用力過度等的能力)降低,變換動作的反應速度更慢。所以骨盆前傾相關的下背痛,可能是因為先有了肌肉之間收縮的不協調、不平衡,導致骨盆過度前傾而無法好好自由活動的現象,才產生疼痛,也可能是某種原因疼痛之後,導致肌肉因為疼痛收縮,所以無法好好做出原有的動作,因此疼痛。
下背痛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認為骨盆前傾和肌肉之間的不平衡關係有關,腹直肌、臀肌、膕繩肌如果力量太弱,豎脊肌、髂腰肌、股直肌過度緊繃,就可能導致前傾。骨盆前傾會增加腰椎前凸,而骨盆後傾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所以這樣是不是表示,坐姿不良腰椎前凸會導致骨盆前傾因而再導致下背痛呢?
過去的研究發現和直覺相反,沒有下背痛的健康人的坐姿其實也沒有比較「正」。下背痛和「久坐不動」的關聯比單一姿勢更為強烈,久坐不動時肌肉固定在過度延長或縮短的位置無法放鬆,導致肌肉緊繃、無法正確協調的啟動可能比起坐姿更能解釋疼痛。當然長時間坐姿不良、缺乏人體工學支撐也許會比較容易不舒服,但不必過度恐慌身體只要一有不好的坐姿結構就會壞掉,就會導致疼痛,多起來活動比較重要。
下背痛勿怪罪單一姿勢
林杏青醫師表示,下背痛通常是多因素的,有點像杯子中有半滿的水,加一顆石頭不會滿出來,但越加越多就會。下背痛可能同時包含了結構上的退化或損傷、動作姿勢問題、肌肉強壯與否、甚至睡眠、情緒、內分泌、大腦的認知也高度影響疼痛。
如果已有下背痛,務必要找醫師先排除結構上的因素,若在動作上和骨盆前傾的確有相關性,可以從「骨盆前傾」的概念上去拆解,進行治療性訓練,同時增加整體性的運動,(包括有氧、肌力、伸展)、打斷久坐不動的習慣減少緊繃,輔以復健物理儀器治療、藥物、注射治療、震波治療、肌貼貼紮等治療輔制。
骨盆前傾的治療性訓練
坐姿下,如何找到骨盆前傾、後傾,以及正確骨盆正中位置?
1.(圖左) 上半⾝不動,想像尾椎翹向天花板,腹部前側有個往地⾯的拉⼒。
2.(圖中)上半⾝不動,想像尾椎往前上肚臍⽅向捲,
3.(圖右)找到『⾃⼰』的前傾及後傾⾓度的中間點,即是骨盆正中位置。
坐姿下不好找嗎?試試看四足跪姿下再找⼀次!
⾸先,膝蓋位於屁股正下⽅,⼿掌位於肩膀正下⽅
1.(圖左)視線看向前⽅,尾椎翹向天花板,下腹往地⾯靠近
2.(圖中)視線看向肚臍,尾椎往肚臍靠近,帶有⼀點夾臀的感覺
3.(圖右)找到『⾃⼰』的前傾及後傾⾓度的中間點,即是骨盆正中位置。
3招骨盆腰椎穩定訓練
熟悉骨盆基本的動作後,如何開始骨盆腰椎穩定訓練呢?
動作一:準備
1.視線看向⼿掌之間。
2.掌跟不動,肘窩朝前⽅(肩膀外旋)。
3.想像背上有⼀根木棍,脊椎貼齊木棍。
4.練習軀幹前後位移,同時維持脊椎貼齊木棍。
5.重複5次,過程中盡可能放慢速度,好好的調整脊椎的穩定(不能晃動)
動作二:基礎版
1.躺姿下雙腳微彎踩地,視線看胸⼝,下肋骨收好,找到骨盆正中位置。
2.雙腳慢慢抬起,⼩腿與地⾯平⾏,感受腹部核⼼發⼒。
3.吐氣時右腳尖點地(左腳留在原地),吸氣右腳回到原位。
4.左右腳交替做。
5.過程中盡可能放慢速度,好好的調整脊椎的穩定(不能晃動)
動作三:進階版
*可以在⼿臂和⼤腿間,夾⼀顆彈⼒球,做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