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實踐「慈悲喜捨」校訓 緬懷第二任校長張芙美

慈善新聞網/ 2022.12.29 14:05

張校長知人善用,讓老師有極大的空間規劃課程和教學,因為生命教育正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基礎。

◎致教育領航家撰稿:耿念慈(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

        1996年,翻山越嶺的繞過半個台灣,牽起了我與慈濟的因緣。在專業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錄取了二位解剖老師,讓我有機會在花蓮成家立業,並貢獻所學。

為了提供學生最好的教學資源,慈濟護專成為全國首創引進「無語良師大體解剖教學」。

        1997年,教職同仁大手牽小手、自發地利用晚上時間,手把手的輔導學習稍弱的學生。當張校長得知,同仁都是自費、自願、自假後,她想辦法爭取經費支援,因為張校長很清楚,偏鄉孩子的生活清苦與資源不足。

張校長與教職員互動融洽。

       1998年,為了提供學生最好的教學資源,慈濟護專成為全國首創引進「無語良師大體解剖教學」,讓護理系、放射系和醫管系的學生,可以接觸專業領域,並學習大體老師的人文情懷。她知人善用,充分授權,讓老師有極大的空間規劃課程和教學。因為張校長深知,生命教育正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基礎,也實踐了校訓「慈悲喜捨」的精神。

望年會上,張校長與教職同仁同歡。

       1999年,一陣天搖地動,山河變色的921大地震,張校長第一時間拿著慰問金,火速關懷家中半倒的我和其他教職同仁,並啟動募心募愛、捐款賑災活動。因為她知道,愛可以膚慰,安住受驚的心。

       2002年,在慈濟技術學院的退休歡送會上,只見相處最久的卓麗貞老師淚滿盈,張校長說:「我常罵妳,妳哭什麼!」總在張校長嚴厲的外表下,感受到她體恤員工的柔軟心。因為,她知道,老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模範。

張校長與學生手牽手跳舞,完全沒有架子。

短短的相處六年

       您的嚴厲謹慎!像掌舵者!站在時代的浪頭,方向正確的領航。

       您的關懷膚慰!像母親般!建立簡樸的校風,見苦知福的同理。

       您的內斂沉穩!像上司般!樹立典範的傳承,以愛織網的管理。

       以上種種…讓我憶起…我們敬愛的大家長–張芙美校長。

       致那個單純美好的年代…

在慈濟教書生涯數十年中,因為您的嚴謹與堅持,更堅定我對護理專業不變的初心。

◎小巨人大力量撰稿:王淑芳(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1991年,第一次見到張芙美校長,初始印象是一個專業且嚴謹的專家。對於慈濟護專發展的規劃清晰,且十分清楚願景在哪裡的領導者。

       面試時,張校長親自並親切地帶著我,一路上略帶興奮地介紹環境、註解校園與教室規劃的方向。最後,到了護理系辦公室(現在的教務處),張校長開始非常大氣地說:「歡迎你加入慈濟大家庭,隨便選一個位置都可以……」

       我不理解?校長乾笑兩聲說:「因為除了組長跟行政人員,目前你是唯一來應徵的護理老師。」當時,我心中五味雜陳,那原來的老師呢?這樣會不會累死?再加上,剛出火車站時詢問路人,怎麼去慈濟護專?路人回答:「你就往山的方向,一直衝過去,就到了。」

       眼見建國路越走越荒涼(30多年前,人煙罕至的荒草漫漫),不確定真的會有一個專科學校……突然張校長一聲:「你會來學校工作喔!」拉回當下,再品味校長說的:「你是第一個來應徵的。」

       確實,30多年前,除非必要,大部分的人是不會選擇留在花蓮。

第一次見到張芙美校長,初始印象是一個專業且嚴謹的專家。

       當時,張校長的承擔之重,豈是一般同仁可以體會。要承擔一個臺灣後山單一護理科的專科學校營運發展,張校長所展現的意志力與執行力,令人印象深刻。

       1993年,我生了老大,躺在慈濟醫院病床上,沈浸在生產疲憊又初為人母的興奮中。

       一大早九點左右,張校長拎著一個保溫罐,就像是自己母親般,充滿慈愛關懷與家有喜事的笑意說:「剛生完小孩,身體一定要好好補,女人生孩子是大事,一定要吃好……」我從小沒有母親照顧,看著那罐校長親自煮的藥膳忍不住脫口而出:「校長,我好愛你!」

       1996年,年輕氣盛的我,覺得在工作上受到委屈,所以,決定離職一圓年輕時的留學夢。匆忙下,到了英國申請學校,之後接到張校長的關懷電話,「工作難免都會有委屈,畢業後,還是要回來學校喔!」

       感恩校長當時的一通電話,讓我可以接受慈濟公費栽培,碩士學業再度回到護專。也感佩如此的尊者,可以基於學校運作全盤考量,親力親為,確保人力運作與專業發展。

       不記得是哪一次的學校評鑑,張校長的一句話,一直引領自己一路的護理專業教學生涯。

張校長非常大氣地說:「歡迎你加入慈濟大家庭。」

       那是校長在評鑑前的檢視,指責實驗室安妮(假病人)光溜溜地放在產床上,沒有任何遮蓋。當時自己還理直氣壯地說:「現在沒有技術課……」張校長說:「教育就是落實言教與身教,如果在實驗室與醫院的對待不同,學生怎麼能夠看見視病如親以及尊重病人的理所當然。」謝謝張校長,讓我看見言行如一的重要性。

       多年之後,張校長離開護專,承擔規劃慈濟教育事業,仍然常常在路上,看見校長跟陳老師鶼鰈情深地一起吃飯、散步。每每看見張校長嬌小的身影,走在陳老師壯碩的身材旁,就像一個有影響力的小巨人。

       親愛的張校長,謝謝您在我二十、三十多歲初,剛當老師之際,如同導師般教導照顧我;在我三十、四十多歲,想要進修的時候,支持我。在慈濟教書生涯數十年中,因為您的嚴謹與堅持,也更堅定了我對護理專業不變的初心。

對張校長最深的印象,是她對證嚴上人的承諾,「要辦一個具有慈濟人文精神的學校」,從來沒有改變。

◎感謝與懷念撰稿:彭少貞(慈濟科技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副教授)

       自1991年起,我就在慈濟護專服務。面試時,第一次見到張芙美校長,讓沒有教學經驗的我,有機會與學校一起成長。至今,我仍然非常感謝與懷念她。

       當時的慈濟護專,只有二棟建築物,招收二專部、五專部學生,師生人數不多,彼此相互熟識。張校長就像一位大家長、大總管,從1990年起帶領著大家,將護專改制為技術學院,到2002年才轉任慈濟大學副校長。

       現階段的慈濟科技大學,仍能維持辦學績優、誠正信實、純樸與關愛氛圍,深具慈濟特色的校園風格。不論是教育部評鑑或社會評價,都讓身為其中一分子的我們感到驕傲。張芙美校長的用心,真的是功不可沒。

       對張校長最深的印象,就是她對證嚴上人的承諾,「要辦一個具有慈濟人文精神的學校」,從來沒有改變。

       慈濟護專剛創立初期,教學資源有限,全校就只有張校長與時任教務主任的洪當明校長,是有經驗的教師。張校長著手建立制度、向教育部與慈濟基金會爭取更多資源、面對校內外的壓力、溝通與協調,我似乎沒有看過她疲憊的樣貌。

       畢業於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的張校長,兼具軍人與護理人的訓練背景。她處理事務、做決策明快又精準,就像女中豪傑。但是,當遇到與師生有關的議題,她又能放下身段來與教師、學生座談,理解大家的想法,然後,柔順地化解問題。

       在忙碌的校務中,張校長仍然投入護理專業,完成學術著作。這種專注的毅力,真的讓後輩汗顏。處理事務或會議過程,張校長曾因為討論某些議題,表現嚴肅或甚至動怒,當下我們是會緊張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校長是「對事不對人」。對於犯錯的同仁,她總是以前輩之姿,以體諒、惋惜的態度原諒屬下。

       其實,私下我們稱呼她「阿美」校長。因為一群同仁與陳尚志老師打桌球,才了解到張校長與陳老師夫婦,平日相互扶持,為人處事於公於私,始終如一,認真而用心。同仁們私下與張校長相處時,會對她開玩笑或撒嬌,而校長上班中盡量不表現的靦腆、害羞的表現,更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張校長需要在工作職務上,維持主管的威嚴,但是,私下又能將屬下當作家人來關心。總是不願意麻煩他人的張校長,卻會意外地出現,關心地問:「家人最近好嗎?這個古早味蛋糕,帶回去給他們吃吃看!」

       11月初,拜訪張校長與陳老師,生病時的校長雖然身形瘦小,卻平靜從容,不忘問候我的家人,就連那一刻,都成為我的典範。我忍不住心疼擁抱著她,說謝謝!慶幸在職場成長過程中,受到張校長的教導與包容,真的是好幸福!

       2022年12月25日,接到張校長往生的消息,內心百感交集。當天中午,張校長回到慈濟科技大學校園作最後的巡禮。這是她全心付出的學校,氣溫雖然有寒意,暖暖的陽光,卻讓校園綠意盎然,一草一木都在迎接著她。載著張校長的座車,經過了前川迴廊,彷彿她以往來上班的情景。目送著她的離去,我不斷在內心說:「張校長,我永遠感謝您!」

(照片:慈濟科技大學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