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表示「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非常精彩,該展可看見宮廟的美、宮廟的藝術、宮廟的文化及宮廟如何安定每個人的身心,深具意義,歡迎大家踴躍觀展。文化部代表蕭宗煌政務次長代表文化部出席,表示寺廟是民眾信仰及集會的中心,集合許多優秀的工藝師及建築師雕梁畫棟展現工藝之美,形成一座工藝的博物館,而寺廟亦有經書可研讀推廣,其中並蘊含宗教意涵及哲學思想,亦是歷史及文學的一座博物館,非常榮幸參與此次盛會,大家一起共同體會人與人、人與神及神與神的交陪,也呼應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精神意義,宗教不應只存在於宗廟,文化藝術亦不只存在於博物館,應回歸至人間。
總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這次特別規劃以神明為依載的主題,期待透過該主題共同分享美學與安定的共同力量,臺灣社會每個社區普遍有座寺廟,是常民的信仰中心、文化中心、資訊中心、民意中心等,也是社區居民一起展演的實境生活博物館。展覽「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包含寺廟場域、建築構造、構件、物件、符號、儀式等因應而生的民俗工藝。
國定古蹟寺廟3D點雲高空俯瞰、穿牆透壁式的全觀點角度,成為欣賞外部寺廟建築與裝飾工藝的難得視角。以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潘麗水的彩繪門神展示搭配人間國寶莊武男的現場彩繪表演,傳達頭手司阜對廟宇藝術的生命投入;藉由建築結構形成的透視線拆解寺廟空間,以虛實手法表現觀看寺廟的各種視角,人間國寶林洸沂的交趾陶讓原本高掛廟頂的建築裝飾飛下人間,跟觀者進行近距離的會面。
由官將、遶境、分靈、刈香等神與神之間神聖的流動香路,從聖俗交錯的廟埕帶進廟殿的神聖空間,正殿內的大仙尪仔震攝觀眾感官,展示神龕、神轎、刺繡桌裙、八仙彩、匾額等,還有人間國寶施至輝的粧佛、陳萬能的錫藝等,以及石刻龍柱上的建廟芳名錄呈現人與神之間集體奉獻的禮敬關係,均訴說諸多民俗符號的流傳意義與故事。展覽輔以元工藝(Meta-Craft)的前衛思考及技術應用,以虛實、宏微、俯仰與多視角觀點的延伸,通過3D裸視科技讓平日難以察覺的工藝細緻紋理躍然眼前,震撼視覺。
現代博物館訴求公共化、社會化的趨勢,早已在古老社會中的寺廟自然形成,是源於信仰(Faith)所形成的關係(Relationship)和集物表現。民俗工藝因信仰而生,串接人與神的形式關係,透由常民自決、自發、集體的力量,賦予寺廟的場域精神意義,以此場域精神為核心所結構而成的物質構件、文化符號與民俗儀式,皆屬工藝的表現,包括工藝職人與材料、技術、次第、規矩、符號、儀式、信物及倫理的包容對話。此次展覽最核心的目的在於建構臺灣民俗工藝基因庫、啟動民俗工藝知識學以及串連走讀臺灣民俗工藝路徑,不只是一個展覽或是活動,而是一個倡議運動(Movement)。全國寺廟就是臺灣聯合工藝博物館,臺灣島群形成一個工藝博物館的網狀系統,一起相挺、交陪、陪隨與分享。
戶外的「神氣文創市集」呼應這次特展精神,呈現寺廟以創意加值、工藝修復回應當代,服膺集體信仰「創生」與「再生」的特性,展演內容包含寺廟構件、神明禮器、社區生活工藝、寺廟文創甚或工藝職人現地創作(木雕、剪粘、泥塑、交趾陶、粧佛…)及現場修復示範等,透過交陪、相挺共同累積文化內容資產,也面向未來的創新。這次並串連佛陀紀念館的自然生態、神明會展演、佛館工藝、特展、市集消費及體驗等…成為民俗工藝行旅的示範點。歡迎樓頂招樓腳,厝邊招隔壁逗陣來看展覽、逛市集,一同浸潤於臺灣民俗工藝的瑰麗秘境,共感信仰迴路中臺灣的社群凝聚力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大氣新味。(圖:記者王雯玲翻攝)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