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舉辦今日舉辦「台灣防疫政策的檢討與省思論壇」,邀集各領域專家檢討台灣的防疫政策,其中公衛專家針對台灣與中國在面對Omicron變異株所採取的防疫成效不如以往,且有應變過慢的現象,對此提出警示。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表示,國際對抗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歐美及國際學者面對Omicron變異株時,從過去專注因染疫而死亡的對象外,也逐漸開始疫情之下有其他受害因素漸漸浮上檯面。
疫情造成三大死亡受害者
紀駿輝表示,疫情之下關切的三種死亡對象,第一種是直接確診死亡的人,在過去兩年間討論度較高,但接下來兩種死亡對象,則在近一年被高度關注,例如原本罹患慢性病或癌症者因延後就醫、醫療量能排擠,而導致提前死亡的個案。
「我有一個朋友因罹患大腸癌,沒有去醫院回診,下一次在去驗就已經是四期癌末,這樣的個案非常多。」另外他列舉,第三種死亡受害者就是直接死於防疫政策的人,是源於高壓政策限制人的行為,因導致死亡跟傷病的個案出現。
紀駿輝指出,「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中國,因為他們作嚴格的清零,他們沒有做相關統計,但我預估今年死於政策的遠遠高於死於染疫的人,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辦研討會的動機。」
台灣放寬政策時機太慢
從中國的白紙運動延燒到新十條放寬政策,紀駿輝說,目前中國陷入放寬窘境,只有一句話形容就是「騎虎難下」,這在過去台灣也是犯一樣的問題,透過嚴格的清零政策讓民眾活得很舒適,但是沒有來得及跟著應變,是很危險的。
同時也指出,國際在今年一月對Omicron變異株的特性、資訊和本質都比往年清楚很多,但台灣放寬慢,依然還在做清零。他表示,「過去我都在國際媒體上都稱讚台灣防疫很成功,但近一年我都沒有這樣說,因為以台灣調整放寬的角度慢了歐美三到四個月,更不要說中國慢很多。」
中國預計恐再死百餘人
面對兩岸春節返鄉的防疫危機,紀駿輝點出中國放寬政策的問題,認為中國也有優秀的科學家,但是政策都不是因為健康考量,各省的書記都會加碼嚴格防疫,導致政策亂象。
另外中國對於自家的國產疫苗保護力不夠、覆蓋率也不高,因此國人即便接種疫苗無法防止感染,在這種狀況下要放寬難上加難,目前國際專家都在預估中國開放後會在死一至兩百萬人。
疫情第三年留心關鍵危機
紀駿輝提醒,如今國內疫情邁入第三年,民眾及政府應要思考一個方向,「我們已知疫苗對預防感染的有效性不大,但對預防死亡重症感染的有效,是否還要持續嚴格的管控措施,還有對疫情管控的連帶損傷都是要考慮的方向。」
他認為,「一開始前兩年防疫對於病毒所知道的資訊不多,就是避著眼睛在飛行(flying with eyes closed),所以我們一開始需要用嚴格的方式去因應,但如今還能限縮民主自由到什麼程度,值得省思。」
未來國內、國外都要專注連帶損傷的問題,例如經濟衰退、遠距教學導致教育造成的不平等、其他疾病的罹患率與死亡率導致資源壓縮,還有遇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以公衛手段及管制介入,也會容易使民主人權的倒退,都是危機。
圖、文/謝承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