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自己」讓人生更好
以藝術為媒介 助年長者統整生命
72歲的范義士,身為一名牧師,日復一日都在為牧養生命忙碌,聽教友訴苦、替他們解惑。當了一輩子客觀第三方,他卻從沒想過,用不同眼光審視自己心裡的「結」。直到參加畢嘉士基金會舉辦的樂齡課程,製作記憶寶盒,分享自己與父親的成長故事,才讓他第一次有機會從「脈絡」重新理解父親,「換位思考」體會父親成長的辛酸與不堪,而終於在遲暮之年,踏上與父親和解之路。從「結」到「解」,范牧師感覺心靈被治癒。他如釋重負地說:「以前看不清問題的全貌,醜化父親並非我的本意。」
美的療癒力、留下生命印記
人在沒有其他的助力下,很難跳脫自己固著的想法。說故事,是檢視過去經驗的途徑。然而,要年長者公開說自己談何容易,於是,藝術成了最柔軟的轉換方式。畢嘉士基金會的生命故事課程:透過分享照片,讓長輩製作自己的故事板;透過一人一故事當基底,勞作、拼貼做媒介,讓長輩製作自己的記憶寶盒。宛如被施以魔法,課程結束後,每個人都學會用新的眼光,重新定義自己。
生命故事課程指導老師孫華瑛說:「團體活動具備某種治癒力,從分享的互動中,長輩會感覺被高度同理,因為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人、有價值的人,他會變得更有自信去面對過去的遺憾,當他參透卡住人生的點,心靈得到釋放,創造力也就源源不絕地冒出。」
范牧師就是最棒的例子。他拿起畫筆,畫起媽媽的故事——「阿母的尖擔」、「桶年往事」。把小時候跟在母親後面,看著母親挑甘蔗葉、挑水桶,透過圖畫訴說思念與感謝,「母親用肩膀挑起養家的擔子,也挑了一擔一擔的愛給我們,」范牧師說,打開記憶寶盒,想法疏通了,腦子好像也突然變靈光,寫書法、剪紙、畫畫,創意大爆發。
秀琴也是,每回上課帶來的作品,都讓大家驚豔不已。她形容自己像個小婦人,一輩子都在煮飯,所以呈現的主題也和吃有關。秀琴笑著說:「老師把我的潛力激發出來,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有美術天分。」做出自信的美琴,不斷將作品進化,有天欲罷不能一路做到天亮,甚至還幫同學用黏土捏一個老公。
重構記憶、重新定義自己
孫華瑛老師說,年長者透過自我揭露,他會進入重新整理的狀態,「分享的過程中,事件會被解構、然後重新建構,當他看懂問題的長相,進而挪移視角,心境也會隨之變化,生命統整後,就有機會找到人生繼續往下走的力量。」
在指導老師、志工、學員的陪伴下,寶猜道出撫養多重障礙兒、經歷嚴重車禍、罹患乳癌的往事。說完之後,她用黏土捏了數顆藥丸,在故事板上排成一朵花。藥丸變成一朵花,藉由藝術的轉譯,她發現生命裡的風風雨雨,自己其實是充滿韌性去面對的。
也有長輩因為課程分享體悟到,是過去的每一段經歷,成就了現在的自己。美惠找出許多她與先生的黑白相片,回想起當年自由戀愛被旁人訕笑的往事,美惠肯定自己的勇氣,因為這個決定,才讓她嘗到幸福的滋味。
美鳳把瓊麻放進故事板裡,緬懷自己刻苦的一生。7歲開始做家事、15歲外出工作割瓊麻養家、婚後以夫為天,她挖苦自己從沒當過小姐。透過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美鳳把卑微的自我形象拿掉,正向看待自己的能力與付出。心境轉換也讓美鳳下定決心,接下來的人生要好好享受,當一個快樂的「小姐」。
透過說自己故事的過程,這些長輩看見喜悅,也找到快樂發展關係的方式,人生下半場因此變得不同。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 支持畢嘉士有盼望的老年:https://reurl.cc/9z8Zad
作者簡介_畢嘉士基金會 名稱取自於「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之一、曾來台行醫30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希望繼承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與解決問題的決心,盡其所能去看顧每一個生命的尊嚴。除了在屏東偏鄉開展多項長期照顧服務,包含日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到宅沐浴車、長輩臨時住宿等,亦在非洲馬拉威從事教育及社區發展工作。 官網:https://bjorgaas.org.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jorgaas.org.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