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新北報導】57歲的張女士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8年前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經醫院緊急治療,放置3支冠狀動脈藥物支架後,持續進行藥物治療,情況控制穩定。然而,患者後續就未再回診,也沒有規律檢查與藥物治療,今年因胸悶不適回診,再次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堵塞,需要安排心導管手術,但張女士卻在住院前突發2次心肌梗塞,到院前心臟驟停,經救護人員急救後,雖恢復心跳並迅速打通冠狀動脈,但因腦組織缺氧,3個多月了,仍處於深度昏迷狀態。
患者應避免高危險因子 以防再次復發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科醫師張恒嘉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血管壁因粥狀斑塊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造成管壁內急性血栓,導致冠狀動脈血流完全阻塞。一旦發作,除了會出現胸悶、氣促等症狀,很有可能於第1小時內發生心室顫動,即所謂心猝死症。台灣醫療發達,往往第1次心肌梗塞的治療成效良好,死亡率約3至7%,但若沒有積極配合治療,容易導致冠狀動脈再次堵塞,發生第2次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將大幅提升至10至20%,如合併心臟衰竭,5年內的存活率僅達50%。
造成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能分2類,第1類為既定危險因子,如年齡、性別及存在家族病史者;第2類為可改變的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與抽菸都屬於可控制因子。張恒嘉指出,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次級預防上需要比從未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更加嚴謹,首先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藥物也須遵從醫囑服用,並且絕對戒菸,以防心肌梗塞的2度復發。如果這些可控之危險因子都能夠嚴格落實而且達標,2次心肌梗塞的風險可減少8成以上。
未定期追蹤病況 復發、死亡風險高
張恒嘉坦言,在門診長期追蹤急性心肌梗塞後的病人,很多已經20年未曾復發,證明嚴格按部就班的治療,心肌梗塞的復發是能控可防的。但若未依照醫師指示治療,二次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死亡率更高,2者之間的差別十分明顯。千萬不要以為第1次急性心肌梗塞放支架、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就痊癒了,嚴格防控危險因子,是避免二次心肌梗塞復發的最高指導原則。
此外,張恒嘉提醒,冬季容易因氣溫驟降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血液黏稠,誘發心肌梗塞之急性發作,呼籲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者應注意保暖,如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無法緩解應盡速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透過運動燃燒更多卡路里不難 5招輕鬆將步行融入生活
▸生肉別用自來水沖洗! 毒物權威教你1招避免食物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