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後疫情時代趨勢 花改場打造原民作物保種天堂

台灣好報/劉瑞娜/花蓮 2022.12.13 10:58
新聞圖片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保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期投入執行的工作,蒐集保存轄區內重要作物的種原,如水稻、金針及山苦瓜等,並育成多個原民特色作物,如紅糯米-水稻花蓮22號、苦瓜-花蓮1~7號…等。目前保種方向以特有蔬菜及豆類兩類為主,今年起加強原民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與應用分析,並運用原民作物的氣候調適韌性,打造原民作物保種天堂。

花蓮縣為臺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內有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六大族群,蘊藏豐富的原民作物種原與農耕智慧,例如阿美族的食用野菜經驗、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等,亟具在地特色及保存利用之價值。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蒐集的種原繁殖體以種子為主,部分須利用扦插或種球進行繁殖,在原民作物保種圃中,目前蔬菜類蒐集到火蔥、蕗蕎、苦茄、雞心椒、小米椒、黃麻、土人參、巴蔘、糯米糰、番杏、山芹菜、刺芫荽、鐵砲百合、落葵、地瓜葉(紅)、地瓜葉(綠)、芋頭(紅梗)、芋頭(綠梗)、紅藜及苦苣共20種。豆類有白鳳豆、鵲豆、翼豆、八月豆、米豆共5種。建立繁殖與留種相關的技術,並輔導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建立保種示範圃及栽植作業,同時研究原民野菜的機能性功效。

原鄉部落的野菜,是經由大自然長時間演化而選擇出最適應當地的物種,部落當地的物種可能具有較佳的環境適應力及抗逆境能力,亦可能具有尚未被發現的機能性成分可供利用。原民野菜對氣候調適能力強,能週年穩定對內外提供農產,可扮演諾亞方舟的角色,儲備疫情、乾旱與地震等災難所需的食物、種子或種苗等緊急救助資源。近年在疫情環伺下,許多具提升免疫力的機能性野菜具強身保健之效,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特色品項。

例如花蓮縣月眉村特產的火蔥,在阿美族人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智慧,認為可用於預防感冒,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委託實踐大學、國立師範大學及臺灣大學學者以免疫細胞測試之後,發現具有免疫調節的效果,將積極開發火蔥其他的機能性功能。此外,轄區內重要作物如山苦瓜、金針、黃芩、紫蘇…等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將持續探討開發,讓原鄉部落可藉由產品加值的利用而提升作物產值。(照片記者劉瑞娜翻攝)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更多新聞】

  • 陶板與大地畫布鹿野故事 犄角公園再奪美國謬思設計大獎
  • 提升產業競爭力 嘉縣建立牡蠣溯源及剖蚵示範場域
  • 今年首波冷氣團來襲 養殖漁民做好防寒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