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薛子隨筆》中國《菁英治國》的政治理念

優傳媒/ 2022.12.06 06:49

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證明了中國“菁英治國”的政治理念,確實有其優越性;也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確實有其優越性。中國的“菁英治國”模式,必將成爲一個政治體制的典範,為很多“非英美盎撒國家”所欣羡效法。(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論語·里仁》篇中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認爲,論語中所謂的《君子》,指的是士大夫社會精英;《小人》指的是“庶民”。

 

“君子”要有義利與是非之辨,有所為有所不爲,是以“君子喻於義”;庶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終日忙於生計,故稱之爲“小人喻於利”。

 

《論語》中所謂的“君子”,是社會菁英。《論語》所倡導的,就是“菁英治國”的政治理念。

 

1.中國傳統的治國架構

中國傳統概念,整個世界是“地載天覆”,“天”最為大。皇帝是“天子”,是代表“天”來治理,居於世界中心的“中國”。

 

皇帝的工作,就是《禮記》中所謂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皇帝要祭祀天地,祈釀且匯報政績。皇帝做的好,天降祥瑞;做的不好,天降災示警。皇帝就要檢討,乃至於下《罪己詔》。

 

所謂的“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上天與民衆是會互相感應的,這就是漢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

 

幾千年來,中國政治理念的實踐,就是如何選拔與任用社會菁英,來輔佐“天子”,治理國家。

 

上天、皇帝(天子)、社會菁英、民衆,形成一個“四象結構鏈”。上天選了天子,天子要遴選菁英輔佐治國、最後澤及庶民。庶民的快樂與悲戚,會上達天聽。

 

上天再做出處置。這四者,形成一個“自控循環”。

 

2.遴選菁英的《面談》與《察舉》

孔子心目中的政治楷模是周公。周公留下了《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求賢故事典範。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規模不大。國君選拔人才,都親自面談。譬如秦孝公重用商鞅,就是經歷了三次面談,尤其最後一次面談,通宵達旦。

 

秦漢以來,國家規模變得十分巨大,皇帝無法一一面談人才,需要建立遴選菁英人才的機制。

 

漢朝實行《察舉制》,有所謂的《州舉茂才》與《郡舉孝廉》,就是由地方官員,來察舉與推薦,有才幹(茂才)的、與有品德(孝廉)的人,來爲朝廷效力。

 

譬如,曹操與朝廷的關係不錯,在二十歲之年,就被舉為“孝廉”,進入仕途,成爲“郎官”。曹操很快晉升爲“司隸校尉”,是爲他事業發展的起點。

 

《察舉制》有明顯弊端,形成後來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寒門子弟,無法得到有力人士的舉薦,與仕途絕緣。門閥大族,壟斷了進階之路。

3.遴選菁英的《科舉》制度

南北朝大分裂之後,隋文帝統一天下,建立了“科舉制度”。尋常百姓,只要好好讀書,經過科舉,就有做官翻身的機會。仕途變得比較公平。

 

隋朝之後的中國歷代,拜科舉之賜,出了不少平民出身的“布衣卿相”。

 

唐朝以詩賦取士。有文學天賦的書生,不論出身,只要是詩寫得好,就有機會出人頭地。唐朝,因此成爲一個充滿詩意的朝代。

 

詩人孟郊,《登科後》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道盡了困頓子弟翻身後的欣喜心情。

 

史書記載,唐太宗曾親臨闈場,見考生魚貫而入,非常高興的説:

 

“今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矣。”

 

天下菁英,皆能任由皇帝選用,確實是件讓皇帝高興的事。

 

女皇帝武則天創辦了“武舉”,以科舉方式來選拔“武事人才”以供開拓邊疆;藝術家皇帝宋徽宗,以科舉來選拔“繪畫藝術人才”,培養了一些著名畫家,如范寬、郭熙、李唐。這些創意,都為科舉制度增添了色彩,但是沒有持久。

 

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日益僵化。鴉片戰爭之後,面對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國完全無法對抗。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5年,延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宣告廢除。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同年2月12日,滿清頒佈《退位詔書》,滿清正式宣告結束。

在科舉與帝制都結束之後,中國的政治體制,又將如何演化?

 

之後的百年摸索,對於中國社會菁英來説,可謂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蘇俄(蘇聯)與近代中國革命

(注: 1917年俄國紅軍推翻了沙俄政權,成立“蘇維埃俄國”,是爲“蘇俄”。1922年底,“蘇俄”進化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爲“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國家名稱是“俄羅斯”。蘇俄、蘇聯、俄羅斯,乃是不同歷史階段的名稱)

 

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知識份子對於傳統中國政治體制,完全失去信心,努力向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學習“先進體制”。

 

大批中國知識份子,到日本與歐美留學。親美親日,成了社會主流。1919年,在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英美法等國,議決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移轉給日本。這個決議,是對於中國的巨大羞辱。

 

國内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深遠。

 

當時蘇俄革命剛剛成功。列寧宣佈,蘇俄將放棄,在中國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一些知識份子,對於英美法日,感到極度失望,就把眼光轉向了蘇俄。認爲蘇俄才是“中國革命”的楷模;蘇俄才是中國真正的朋友。

 

北大教授陳獨秀,李大釗,引進了主導蘇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立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中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一大)。

 

“一大”先在上海召開,後來爲了避免特務追捕,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船上,完成了會議。這條船叫做“紅船”,現在是熱門“愛國教育”觀光景點。

1921年召開“一大”,全國黨員只有58人,與會代表 12人。百年後,在今天的2022年,全國黨員約九千七百萬,“二十大”的與會黨代表,有2,296人。

 

從“一大”到“二十大”,中國共產黨的成就斐然,變化巨大。

 

蔣介石時期,稱呼中共“共匪”,是對中共的污衊;也使得台灣民衆,對於中共,產生嚴重的錯誤認知。

 

早期中國共產黨員,都是具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知識份子。在當時,也只有知識份子,才有可能去研讀,深奧難懂的“馬列主義”著作。

 

中國共產黨“一大”的12位代表,都是國内各地的知識菁英。

 

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在當時,也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衝擊。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駐華代表越飛,發表了《孫越聯合宣言》,宣佈國民黨採取“聯俄容共,扶植工農”的政策。同年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赴蘇聯,考察蘇聯的“革命經驗”。

 

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顧問的建議下,成立了黃埔軍校。蘇聯提供了各方面的協助,包含槍支,彈藥,教材,經費,與顧問。

 

1925年10月,蔣介石把自己的獨子蔣經國,送往蘇聯學習,標誌著中國國民黨與蘇聯的革命感情,非常深厚。

 

1927年,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翻臉成仇,蔣經國因而滯留蘇聯,成了人質。一直到西安事變,國共二次合作,蔣經國才得以重返中國。

 

蔣經國在蘇聯十二年,對於他的性格與治國理念,都有很大影響。他後來治理台灣,有蘇聯共產黨的風範。

 

5.中國共產黨的崛起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知識份子爲骨幹的革命政黨。共產黨早期的總書記,如陳獨秀、瞿秋白、博古、張聞天,都是憂國憂民的讀書人、很“單純的”知識份子。

 

中共開國的十大元帥,也是以知識份子爲主。現將中共開國的十大元帥,簡介於下:

 

紅軍之父朱德,科舉府試中榜,雲南講武堂畢業,書法甚佳。韓戰司令員彭德懷,爲人耿直,是農民起義出身的宿將。

 

林彪是黃埔四期生,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生,都出身於國民黨的“革命搖籃-黃埔”。

 

劉伯承爲人正派,富感情,勤奮好學,是留蘇的優秀軍事理論家。

 

陳毅與聶榮臻,都是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陳毅喜歡寫詩,後擔任中國外交部長。聶榮臻對科研有興趣,後來負責原子彈與氫彈的“兩彈一星”國防發展計劃。

葉劍英廣東梅縣客家子弟,是“藥中甘草”型人物。青年時曾赴南洋考察,後畢業於雲南講武堂。葉劍英與聶榮臻,都擔任過黃埔軍校教官。

 

羅榮桓曾就讀於青島大學與武昌中山大學,是知識分子出身。

 

十大元帥中,與“匪”字挂的上鈎的,大概只有拿著“三把菜刀”起義的“賀鬍子”賀龍了。

 

爲大家耳熟能詳的“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年都是留法“勤工儉學”知識份子。鄧小平還特別喜歡吃法國牛角麵包。

總之,中共打天下的“第一代革命家”,大都是那個時代的社會菁英,懷抱理想的知識份子。這一點,與台灣社會的普遍認知是不同的。

 

以達爾文“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理論來看,共產黨擊潰了國民黨,代表共產黨的“總體競爭力”强於國民黨。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有能力,治理好這個積貧積弱的老邁國家。

 

國民黨被逐出大陸,治理小小的台灣,都落到今天如此不堪的境地。如果國民黨來治理中國大陸,“實行三民主義”,其結果必然是治絲益棼,主權不彰,乃至於地方諸侯林立,難以有效治理。

 

6.中國大陸今天的政治體制

孫中山説他的“三民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思想學説者,有歸撫西方學説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

 

孫中山的説詞,可以用來解讀,中國大陸今天的政治體制。

 

第一,因襲吾國固有思想學説者

中共治國體制,延續了中國幾千年來,“菁英治國”的理念。國家幹部,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選拔、歷練、考核,再逐步升遷。不像美國或是台灣,單憑嘩衆取寵,鼓噪民粹,就可以贏得治國名器。

 

第二,歸撫西方學説事跡者

中共的治國體制,沿用了西方的政黨政治,摒棄了中國“家天下”的千年傳統。中國現行體制,是“一黨專政”。重點有二,一是吸收菁英入黨,二是實行“黨内民主”。北京政府稱這個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換句話説,中共的體制,是由一群“專業政治菁英”來治理國家。好比經營企業,要由職業經理人來經營;帶兵作戰,要由職業軍人來領軍。

 

“專業政治菁英”治國,必須要搭配健全的内控機制,以避免腐敗與濫權。

 

第三,獨見而創獲者

中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體系。譬如作爲國家最高領導人,就必須具備,至少治理過兩個省,或是直轄市的經驗。

習近平在任總書記之前,曾擔任浙江與上海的第一把手。

 

胡錦濤在任總書記之前,曾擔任貴州與西藏的第一把手。

 

中國一個省的體量,相當於歐洲一個中型國家。換句話説,要成爲中國最高領導人,就需要具備治理過,相當於歐洲兩個國家的經驗。

 

在中國,不可能出現,像美國川普這樣的商人,一夕之間,就成爲總統。也不可能出現,像拜登這樣老年癡呆,還能當總統。

 

所以說,今天中國的政治體制,延續了中國幾千年來“菁英治國”的理念;引入了現代西方的“政黨政治”;也因應中國的特殊國情,做了調整。

 

7. 結論

近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突飛猛進,舉世側目。

 

我們可以這樣説,近百年來的世界格局,强國依舊是强國,弱國依舊是弱國,唯一的大變化,就是中國的崛起。

 

中國的崛起,沒有依靠以殖民地手段,掠奪他國資源;也沒有依靠武力威脅,迫使他國屈服,從中獲得巨大的非正當的額外利益。

 

中共建國之初,一窮二白,資源貧乏,人口衆多,民智未開,科技落後,封建包袱沉重。要治理好這樣的國家,十分艱難。

 

中國的崛起,完全是依靠自己脚踏實地,自立自强。

中國的快速崛起,直接威脅到了美國的世界霸權。這幾年,美國對於中國的反擊,幾乎是用盡手段、完全不顧自己的大國形象。

 

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證明了中國“菁英治國”的政治理念,確實有其優越性;也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確實有其優越性。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承受了“百年國恥”,一直到今天,中國終能與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尤其是在印尼巴厘島G20峰會,11月14日拜習會以來,中國大陸可謂是躍居國際舞臺中心,四方來朝。

 

中國的“菁英治國”模式,必將成爲一個政治體制的典範,為很多“非英美盎撒國家”所欣羡效法。

 

做爲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爲今天中國大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具體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與自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