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近日確診數約在一萬出頭,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初步看來國內疫情已達到指揮中心設定之社區低度流行的開始標準。因此,指揮中心宣布多項鬆綁措施,其中民眾最關注的口罩鬆綁措施也將在12月1日起實施。
民眾在戶外不再需要配戴口罩,室內的相關規定也有許多鬆綁措施,但室內有哪些情況要配戴口罩?室內、室外又該怎麼區別?對此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中一一解答。
室內4種情形免戴口罩 校園口罩規定同步調整
指揮中心表示,考量國內疫情趨緩、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情形平穩, 12月1日起室外空間、室外場所,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之規定,也同時取消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之規定。而關於歲末的大型活動口罩規定會再依情況另行研擬,不過指揮官王必勝提到,今年規定應該會較往年鬆綁。
雖然室內仍要配戴口罩,但符合以下4種例外情形時,室內可以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
一、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
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
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因應指揮中心鬆綁措施,教育部也公布校園口罩配戴相關規定,12月1日起,各級學校校園內的室外空間或場所取消全程佩戴口罩,至於室內空間或場所,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但致詞、演講、講課、拍攝,或是進行運動、歌唱、音樂吹奏、合奏、舞蹈類課程及教學活動等,可以不戴口罩。
室內、室外如何區別? 指揮中心:以氣流流通受阻來判斷
而關於室內場所,指揮中心指出,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之內部空間應全程戴口罩,指揮官王必勝也特別提醒,外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仍是需要配戴口罩的。
但是室內、室外該如何區別?若是在戶外露營、搭帳篷等情形,到底算是室內還是室外呢?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室內空間指的是上方有屋頂或天花板,四周圍有四壁、隔板,或是有其他阻隔物來做隔間,主要是因為這些會有礙氣流的流通,所以如果符合這樣的條件就屬於室內空間。
民眾可以依「有礙氣流的流通」來判斷是否為室內空間,而像是戶外搭建的帳篷,羅一鈞表示,如果只是三面圍起來,一面敞開,基本上氣流流通還不至於受到阻礙,指揮中心不會認定這是室內空間。
此外,指揮中心認為「有礙氣流的流通」不僅是用來判斷室內、室外的依據,更是用來判斷是否應配戴口罩的依據,王必勝就提到,在執行面上,即使在室外,只要人潮壅擠,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空氣不流通,建議民眾還是把口罩戴上。
若是在室內違反了口罩配戴相關規定,王必勝表示,執法上以勸導為優先,但如果民眾刻意或惡意違規將會進行查處。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9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