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年僅29歲的年輕男性因腦中風緊急送醫,雖搶救成功,但左側陷入癱瘓,打拚事業之際,身心瞬間跌落谷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團隊啟用新型動力式下肢助行器機器人,隨時偵測病人狀況,輔助不足的肌力、穩定度,短短3個月復健,病人從臥床恢復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
機器人復健族群 腦血管相關疾病佔大宗
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表示,據統計,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族群以腦血管相關疾病為最大宗(81%),其次為脊髓損傷(14%)與其他如腦性麻痺孩童等(5%),北醫附設醫院引進的三種復健機器人,涵蓋各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為不同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步態訓練。
完全無法控制下肢 Lokomat系統精準幫忙
至於如何評估病人適合的復健機器人,曾頌惠副院長說明,若病人完全無法控制下肢狀況,甚至軀幹控制能力不佳、平衡不好,可使用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提供高重複性且精準的步態帶動,快速重建病人的步態與速度,並可藉由擴增實境介面,讓病人透過行走任務訓練提升主動參與率,更有效率地回到雙腳步行的狀態。
有初步的步行能力 HAL由大腦下指令
若病人已有初步的步行能力,即可進行地面步行訓練。其中,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其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來得知大腦意圖,病人只要想著「我要前進」,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的境界。
可做出彎曲、抬腿 Keeogo輔助完成動作
曾頌惠副院長指出,若病人已經可以自行做出膝蓋彎曲、抬腿等動作,就可以進入最後一階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的訓練。機器人可以感知病人關節動作,運算後提供馬達輸出力量,配合使用者的能力提供輔助完成動作,可訓練坐站、步行及上下樓梯能力。
機器人復健及早介入 把握黃金恢復期
曾頌惠副院長提醒,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及早讓機器人復健介入可以有效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雖然機器人復健效益高,但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連續的療程,期盼未來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
【延伸閱讀】
【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腦中風年輕化! 專業醫授預防飲食五大秘訣
【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老菸槍血管嚴重硬化,洗腎感染竟撒手人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9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