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黃珊珊淚灑造勢 兒子送樂高花束:不用擔心我,去做吧!

台灣好新聞/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22.11.21 13:13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圖/黃珊珊臉書)(圖/黃珊珊臉書)


選前黃金周衝刺,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20日晚舉辦「偉大市民挺珊珊」造勢活動,現場湧進五萬人次,前立委黃國昌、藝人于美人都前來助陣。晚會尾聲進入壓軸,20歲的兒子YOYO透過影片隔海祝福,並送上手作的樂高花束和一張手寫卡片,寫道「媽媽,我很矛盾,我希望你贏,也希望你好好休息,我知道這是你想做的事,你有你的信念,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自己,不用擔心我,去做吧!」黃珊珊感動落淚,誓言要為「要為下一代而戰」,現場主持人、同黨議員候選人都哭了!

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昨晚舉辦「偉大市民挺珊珊」造勢活動,現場湧進上萬人,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前立委黃國昌、美食家梁幼祥、台北市國小家長會會長廖哲豪、黃珊珊研究所時期的恩師,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創所所長劉尚志教授都到場助講。還有公有市場會長們也穿著雨鞋、圍兜兜上台力挺,北投市場自治會會長吳萬強說,黃珊珊關心傳統市場,傳統市場因為黃珊珊而團結。黃珊珊感性說,因為大家有共同的想法,就是希望台北市可以變得更好,所以大家可以團聚在一起,她要做所有台北市民的靠山,讓台北市繼續前進!

黃珊珊提到,這次選舉,藍綠兩黨依舊在販賣恐懼,都只想用恐懼,用仇恨,用意識形態,來綁架台北市民,獲得他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是,今天那麼多人站出來,用行動證明藍綠政客拼命操作棄保,完全無效,因為台北市民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是自由的!

黃珊珊指出,現在重重的黑影,執政黨從黨政高層到警政高層,從地方組織到議員參選人,卻選擇跟這些暗黑勢力同流合污,甚至陳時中的背後,直接就站著暗黑勢力。回顧前朝的幾個開發案,雙子星案,國民黨的市議員被關,大巨蛋案,國民黨的官員被起訴判刑,美河市案,這些都是法院認證的弊案。然而我們看看國民黨候選人的競選團隊,全部都是同一批前朝老面孔!所以,台北市不要黑的、也不能讓貪的回來,不投黑,不投貪,要投就投黃珊珊!

離選舉還有最後的六天,黃珊珊希望大家可以冷靜思考,八年下來,市府團隊日夜努力,改變這座城市,蓋社會住宅、市場改建、公辦都更、社子島開發、推出1280月票,拆忠孝橋引道、改建中正橋、畫綠色人行道、引進共融式遊具、落實雙語教育、雙子星、北藝、大巨蛋的善後……。台北絕對沒有停滯不前,不貪污、不浪費,八年零舉債,還還債570億!台北市不能走回頭路,不能讓這些進步,變成泡影;不能讓過去好不容易建立的制度,打掉重練。

黃珊珊強調,台北市長需要即戰力。但是,藍綠兩黨的候選人,一個要公車預約、一個要在公廁設免治馬桶,甚至當她我在辯論會上問他們台北市如何面對缺電、限電的危機時,他們從頭到尾答非所問,對台北幾乎一無所知。台北市,需要做實事、說實話的人,不需要只會說空話的人。台北市,需要跟市民站在一起的人,不是只聽政黨指揮的魁儡。台北的未來,是沒有時間等待實習市長的成長。這座城市需要一個可以帶領大家繼續前進的總隊長,黃珊珊11月26號當選,11月27日就可以立刻上工,無縫接軌。

黃珊珊說這場選舉是「能力與平庸」、「平民與權貴」的對決,為什麼人民這麼害怕一個候選人當選。是因為這個候選人的說出來的話,沒有誠信,做的事情,沒有一件讓人民相信。但是害怕一個人當選,並不代表要讓另一個能力平庸、靠著政治世襲上位的人來當選。年輕人的未來,需要一位從基層打拼、奮鬥,堅守世代正義,真正有實力的人來守護。其實每個人都明白,黃珊珊,是最適合的台北市長!

黃珊珊也主張「以人為本、市民優先」。超越藍綠,不是要消滅藍綠,而是要讓藍綠放下政黨利益與意識形態,以市民利益為先。打造「乾淨、透明、勤政廉能」的全民政府」,用人唯才、廣納百川。放下政黨成見,全力為民謀福。黃珊珊將成為這座城市的最大公約數。

最後,黃珊珊呼籲台北市民,11月26號,用選票證明人民的意志、用選票證明是非善惡、公平正義存在!這場選舉,全世界都在看,國際媒體都在關注最後的結果,能不能誕生全台灣第一個首都女市長。相信偉大的台北市民,一定能讓全世界為台北市驕傲!

造勢活動還播放黃珊珊最新競選影片,強調每一個人手中的白色的選票,就是一道光!黃珊珊要和每一個人站在一起,用這道光穿透藍綠兩黨的險惡,把他們利益分贓的醜態照得一清二楚,證明給他們看,台北市民是清醒的!證明給他們看,黃珊珊才是最適合、最認真的台北市長!

而最後,團隊也精心準備了一段黃珊珊20歲的兒子YOYO拍的影片,雖然沒看到黃珊珊兒子的廬山真面目,但,從兒子YOYO娓娓道來對媽媽的愛,並獻上自己製作的樂高花束和一張手寫卡片,仍然立馬逼哭一向堅強的黃珊珊。

更多新聞推薦

竹市府退回R1道路規劃施工經費 高虹安:香山居民期待落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