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報復澤倫斯基G20演說?上百飛彈半夜狂轟烏克蘭「今年最狠空襲」

eNews新聞網/寧于晨 2022.11.16 10:22

烏俄兩國矛盾持續延燒,俄羅斯自入侵以來不時就針對民宅和民用設施進行猛烈轟炸,導致多名無辜平民喪生,15日半夜俄羅斯再度以飛彈狂轟猛炸烏克蘭各大城和能源基礎設施,造成廣泛斷電,至少一人喪生,疑似連身為北約成員的鄰國波蘭都被波及,造成村莊2人喪生,恐將釀成北約集體參戰後果。

新聞圖片

▲俄羅斯15日狂轟猛炸烏克蘭各個大城和能源基礎設施,造成廣泛斷電。(圖/翻攝自推特)

綜合《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報導,俄羅斯發射的飛彈猶如雨點般,陸續降落在烏克蘭各大城市其中包括首都基輔(Kyvi),西部城市利維夫(Lviv)和瑞夫尼(Rivne),東北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中部城市克利福洛(Kryvyi Rih)和波塔瓦(Poltava),南部大城敖德薩(Odesa)和尼古拉耶夫(Mykolaiv)以及北部城市日托米爾(Zhytomyr)。

新聞圖片

▲烏克蘭民宅一片狼藉,消防員積極滅火。(圖/翻攝推特/@ukraine_world

據法新社報導指出,襲擊後烏克蘭總統府發表聲明表示,此次飛彈攻擊共造成700萬戶人家斷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透過最新影片示警,俄羅斯未來或將發動更多的飛彈攻擊,但他也強調,當局正努力讓一切恢復運作,最後向國民信心喊話「我們會挺過去。」全國輸電網營運商同時宣布,北部、中部地區以及基輔緊急停電。基輔半數地區斷電、利維夫市內80%地區斷電,照明、用水和暖氣都暫停供應。此外,當地行動網路業者發出警告手機或將面臨斷訊危機,多個地區的運輸系統也因此受到重創。

新聞圖片

▲遭遇空襲的地區一片狼藉。(圖/翻攝推特/@ukraine_world

烏克蘭總統府一名高階官員在揭露設施受損情況時坦言,能源基礎設施受到重創,導致能源情勢「危急」。而烏克蘭能源部長加盧申科(German Galushchenko)也表示,「這是開戰以來,電力系統遭受到最猛烈的轟炸。」另據空軍發言人伊納特(Yuriy Ihnat)透露,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射了逾百枚飛彈,數量已經大大超越了上月10日的最高紀錄84枚。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在推特發文直言,「這就是俄羅斯在和平談判問題上所要表達的」並呼籲各界不要再建議烏克蘭接受俄羅斯的最後通牒,他認為這項恐怖行動最終僅能依靠武器和原則的力量制止。基輔當局表示,這是烏俄戰爭爆發將近9個月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過最猛烈的空襲,不少基礎設施也因此受到重創,能源供應情勢處於危急狀態。

新聞圖片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透過最新影片示警,俄羅斯未來或將發動更多的飛彈攻擊。(圖/翻攝臉書/Офіс Президента України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5日才透過視訊呼籲20國集團(G20)峰會的主要經濟體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領導人加強領導力,並依照他提出的10點和平計畫,並「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公正地結束戰爭」。他演說時將俄國排除G20行列,呼籲「親愛的G19」不能允許俄羅斯持續觀望並不斷坐大,相信現在就是必須終結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時候。

澤倫斯基在會中呼籲召開一場國際會議,以「鞏固歐洲-大西洋區域戰後安全架構的關鍵要素」,並防止再次發生俄羅斯的侵略行徑。他重申立場表示,俄羅斯必須將所有軍隊撤出烏克蘭領土,強調當局不會在領土上做出任何讓步,並呼籲俄國釋放所有烏克蘭俘虜。同時他還呼籲恢復烏國前線札波羅熱核電廠的「輻射安全」,對俄羅斯能源資源實施價格限制。

新聞圖片

▲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Lavrov)。(圖/翻攝自推特)

儘管目前尚不清楚澤倫斯基在發表談話時,率領俄羅斯代表團參加峰會的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Lavrov)是否留在會議室內。但拉夫羅夫在G20中提及俄羅斯的立場強調特殊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並反控世界對俄羅斯不公平,控訴是烏克蘭提了一堆不切實際的條款,拖延了談判的進程。他說:「我們已準備好與烏克蘭進行談判,總統(普丁)發表了許多聲明全是談判的誠意。因此如果有人拒絕談判,那一定是烏克蘭。」

另外他也批評這場會議對俄國十分不公平,比如每個國家代表都是3分鐘的發言時間,但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演講影片卻長達20分鐘,他還在會議中譴責俄烏衝突是由美國所挑起,「美國與他們的盟友參與了烏克蘭戰爭,他們提供武器、訓練軍事人員,這都是導致戰爭無法結束的原因。他強調「(衝突)不應持續下去,這樣也不符合烏克蘭人民的利益」因此呼籲各個西方國家能做出推動和平的有效行動,而非延長戰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