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有一種痛叫作心痛」!   亞洲大學研究:「杏仁核」越小心理感覺越痛

台灣好新聞/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2022.11.15 13:15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新聞圖片


亞洲大學研究團隊針對慢性疼痛者進行身心壓力檢查,發現其產生恐懼與焦慮情緒的「杏仁核」比正常人小,因而患者對身體感覺異常敏感,甚至沒有疼痛刺激輸入也會出現疼痛感,即是所謂「心理痛」而非單純生理痛;此研究獲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Pain Medicine》,對臨床疼痛醫療可提供跨領域建議。

美國疼痛醫學科學院曾於2020年發表統計結果,全世界約有超過15億人患有慢性疼痛,其定義為「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且反覆發作」,症狀包括刺痛、灼燒感疼痛、持續性疼痛,或有如被電流貫穿身體一部分或全身造成的疼痛,以及身體緊繃、僵硬等疼痛類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考量部分患者術後反映出現慢性疼痛現象,造成患者生活品質受影響,為此,院內脊椎暨疼痛中心及臨床心理中心合作,針對200多名慢性疼痛者安排身心壓力檢查,透過生理回饋儀紀錄患者心律、自律神經及腦波反應後,發現患者常見兩種疼痛類型:

一、在壓力檢測的壓力期,生理訊號卻呈現放鬆狀態,等待休息期卻有高度焦慮反應

二、模擬大腦休息(入睡)狀態,閉眼腦波出現前額區域過度活躍

亞大心理系助理教授、臨床心理中心主任葉品陽指出,前述狀況均與「疼痛災難化思考」有關,這類慢性疼痛者因為無法立即止痛,且疼痛出現頻率與範圍不一定,所以患者會對身體感覺異常敏感,甚至沒有疼痛刺激輸入,也會出現疼痛感,此為一種「心理痛」(預期疼痛的反應)而非單純身體疼痛。

葉品陽指出,利用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也發現,慢性疼痛者的杏仁核比一般人更小(尤其是右側),較小杏仁核對慢性疼痛之影響可能是,為維持原有機能,所以必須更為活躍,這易使人敏感於任何感覺,進而錯判痛覺,由此可知,較小杏仁核與過於敏感的感知會加深疼痛災難化思考。

林志隆、葉品陽均強調,慢性疼痛治療不單需治療生理痛,更需處理「心理痛」,目前除藉由「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患者對疼痛的災難化思考或信念,如重新覺察身體感覺,分辨真實痛感與假警報,反覆練習鬆動制約學習的災難疼痛信念,也增加思考的彈性,關注疼痛之外的人生。

另外也利用生理回饋改善緊繃的生理狀態舒緩痛感,此是利用儀器使患者知悉自身生理線索如腦波、呼吸、心律等,並調節至放鬆狀態;經反覆練習,患者越能掌握自身生理狀態,則可於真正疼痛時平緩疼痛的生理不適。

葉品陽表示,研究獲刊登於美國疼痛醫學學會正式期刊《Pain Medicine》,不同其它疼痛期刊,此期刊強調臨床現況與應用,適合作為臨床介入參考;未來也會規劃結合廠商開發特定腦波回饋設備,直接對杏仁核的結構與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希望能為眾多慢性疼痛者帶來治療福音。

更多新聞推薦

鍾年晃:高虹安恐關40年!出來變阿嬤! 網友驚呆了:阿扁才關幾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