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新聞)【觀傳媒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65歲許先生有三高慢性病及心血管狹窄的冠心症病史,近半年來血壓時常失控,後來服用到最大劑量的降血壓藥,其收縮壓卻仍維持在220-240mmHg,降不下來,隨時可能大腦「爆血管」,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找出病患左腎動脈狹窄,進行心導管手術放入支架,血壓才慢慢降下來,解除中風危機。
▲心導管室放入支架畫面(非本起個案)。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2.11.10)
王彥翔醫師說,民眾聽到心臟血管狹窄阻塞,就以為心肌梗塞就是急性心血管阻塞,其實別處血管也可能狹窄阻塞,只不過心血管比較細小,發生阻塞機率比較大,許姓男子除了心血管狹窄,連左腎動脈也狹窄,造成的高血壓稱為「腎血管性高血壓」。
許先生有「三高」慢性病和心血管狹窄的冠心症病史,近半年血壓經常失控,服用最大耐受劑量的三合一血壓藥及乙型阻斷劑,收縮壓仍維持在220-240mmHg(收縮壓正常值低於120mmHg),降不下來,許男反覆檢查心肺心管都找不出原因,整天擔心「爆血管」,情緒不好進而影響健康。
▲血管攝影顯示左腎動脈狹窄(紅圈處)。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2.11.10)
許先生到部立彰化醫院檢查,醫師研判最強藥物都無法讓血壓下降,一定有特殊原因,經血管攝影發現許男的左腎動脈狹窄,立刻安排進心導管室手術,放置腎動脈血管支架撐開血管讓血流順暢,血壓慢慢降低到收縮壓180mmHg以下,術後許男服用藥物使血壓逐漸恢復穩定。
▲腎動脈狹窄通常發展到晚期才會引起症狀,許多病患是因為治療其他疾病偶然發現這種疾病。建議高血壓降不下來,控制不穩時,最好趕緊就醫檢查。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2.11.10)
王彥翔表示,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臨床上原發性占9成,被認為和遺傳基因有關,次發性高血壓由其它病因引發,常見的有嗜鉻細胞瘤、甲狀腺疾病等,許姓病人的腎血管性高血壓主要是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狹窄,屬於次發性高血壓。
▲為左腎動脈放入支架,撐開血管。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2.11.10)
王彥翔提醒,如果規律服藥仍一直控制不好血壓,或血壓在藥物控制正常的情況下突然惡化,大概就是「次發性」高血壓,最好快速找出原因就有可能讓血壓回復到可控狀態,否則血壓持續飆高,隨時面臨著中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