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時鐘年年撥快,人人聞癌色變,醫藥界也積極研發各項治療藥物,治療過程中,卻常伴隨著種種不適症狀。以乳癌為例,醫師指出,6~9成乳癌病人治療期間會發生「癌因性疲憊症」,此症狀絕不能視為單純的累,嚴重者會致療程被迫中斷,進而影響療效,務必儘早妥善處理和治療。
乳癌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乳癌可說是女性專屬的癌症,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治療期間,高達九成患者會出現癌疲憊症狀。戴明燊主任解釋,包括手術、化放療、標靶、賀爾蒙、免疫療法等癌症治療,以及癌症本身,都是癌疲憊的成因。
為讓更多人獲得正確癌症相關知識,癌症希望基金會邀請三總血液科主治醫師戴明燊主任,以及馬偕癌症專科病房連靖婷護理長,帶大家了解癌因性疲憊。不同於一般疲累,可以透過休息就能恢復,癌疲憊是種「不成比例的累」,就算成天不動,每天睡十幾個小時,疲憊感依舊無法解除,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治療被迫中斷,進而影響療效。
如何知道自己罹患癌因性疲憊?
如何察覺自身罹患癌因性疲憊?連靖婷護理長表示,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的11項準則,符合6項便算罹病,基本上,若連續兩周,每天都缺少活力,並且感到與近期活動程度不成比例的疲累,便要高度警覺,除了可記錄每天自身疲憊狀況,也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
輕度疲憊五大「非藥物治療」因應與預防惡化
結合圖卡與數字程度,醫界推出「疲憊量尺」,讓病患與家屬能夠更容易的自我評估,了解自身癌疲憊程度;同時,癌症希望基金會也開發出「希望護照APP」,協助記錄疲憊的數字。連靖婷護理長指出,低於4分的輕度疲憊,可透過五大「非藥物治療」來因應與預防惡化:運動、良好睡眠、營養處置、瑜珈及按摩、心理社會介入。
然而,一旦來到4分以上,症狀就容易越愈加嚴重,甚至影響到治療,此時,便建議加入藥物治療來因應。
戴明燊主任指出,面對癌疲憊症狀,一方面會對症處理,像是換藥或是調整劑量,一方面視病人狀況,給予列於《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藥物治療,包含精神刺激藥物、類固醇藥物、中藥藥物、黃耆多醣注射劑。
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癌因性疲憊是乳癌病人很可能會出現的後遺症,也是影響治療過程的重要因素,病人或家屬務必再三注意,有任何狀況,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接受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