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簡秀枝》不能錯過的Nostalgias鋼琴三重奏

愛傳媒/ 2022.10.25 11:00

簡秀枝》不能錯過的Nostalgias鋼琴三重奏

簡秀枝》不能錯過的Nostalgias鋼琴三重奏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追憶、懷舊,是亙古不變的情愫,藝術家吟詠傳頌,歷久彌新。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以輓歌風格訣別俄國鋼琴家魯賓思坦,淚眼婆娑,亞美尼亞作曲家巴巴賈尼安(A. Babadjanian,1921-1983)憂傷曲式,表達出宗教性的素樸悠遠。

    取名為「追憶Nostalgias-鋼琴三重奏」於10月23日在雲林聲泊廳演出,由實力派音樂家王佩瑤、李宜錦、高炳坤擔綱,餘音繞樑、感人肺腑。

    本月29日,「追憶Nostalgias-鋼琴三重奏」將移師高雄衞武營,是足以媲美國際天團的精彩節目,值得一聽。

    該節目緣起於2016年,當時由饗響文教協會安排了《向偉大藝術家致敬》,曲境深邃悠遠、為摯友逝世的深刻情懷,感動許多人,大家也耿耿於懷,希望再現當年音樂會的澎湃洶湧,尤其柴可夫斯基基的真摯悲憫情愫,深深烙印在大家腦海中。

    饗響文教協會是中醫師游熙明、陳慧如夫婦成立,他們秉持靈魂精神的充實,不亞於醫療保健,把饗響文教協會擴大為「饗響文化藝術基金會」,並拿出大半生財富,在雲林西螺打造「聲泊廳」,係由建築與設計兩棲的吉登・路威(GIDEON LOEWY)打造,呈現西式環保節能的現代建築,有如蒙德里安畫作鵠立於雲林西螺傳統保守街廓中,而不到百人座位的音樂廳,完全以專業打造。

    游熙明、陳慧如夫婦心知肚明,古典音樂推廣,專業性必須一部到位,沒有慢慢養成的道理。

    曾獲得葛萊美最佳歌劇錄音獎的鋼琴家王珮瑤,2020年受作家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文學啓發,對回憶的議題,特別感動,製作TIFA「浮光流影」音樂會,曲目安排別出心裁,在爬梳東歐作曲家的「回憶」選曲,找到巴巴賈尼安《升F小調鋼琴三重奏》的部分樂章,讓觀眾沈浸在作曲家追憶亞美尼亞故土的深情,撩動人心。

    6年前念念不忘的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向偉大藝術家致敬》,加上巴巴賈尼安《升F小調鋼琴三重奏》,兩首重磅曲目的搭配,果然有著史詩般的壯闊瑰麗,以及宗教式的絕美聖潔。

    而歷經6年的時空轉變,經歷更多世事磨練與滄桑,當年參與演奏的王佩瑤、李宜錦、以及TC室內樂團大提琴首席高炳坤,又都成長了許多,再次組鋼琴三重奏,聯手出擊自有不同體悟與境界。

    王佩瑤在演出前介紹巴巴賈尼安,有著希伯利亞人特色中的熱情洋溢,外加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式的超級大手型,比一般人大出10公分,由他作曲的音域,跨度大到一般鋼琴家視為畏途。

    巴巴賈尼安出生在20世紀初的亞美尼亞,少年時由首都葉里溫(Yerevan),北行到冷冽莫斯科學習音樂,學成返回故里任教於音樂學院。

    巴巴賈尼安出的《升F小調鋼琴三重奏》,創作於1952年,他的音樂,根植於民間音樂與傳說之上,把亞美尼亞音樂風格雜揉東西方文化色彩,其中難以言說的憂傷特色,與其位處於中亞位置,以及東歐內陸的政局動盪,也息息相關。

    該曲更人矚目的是,巴巴賈尼安的音樂根植於其民間音樂和傳說之上,展示了亞美尼亞音樂的豐盛美麗。有如亞美尼亞古老城市的即景,作曲家對家鄉風土回憶及眷戀情懷。曲子一開始,弦樂和鋼琴應和,呈現坊間遊唱歌者隨性吟唱傳統歌謠,三聲部和音,有著濃郁民族色彩,也洋溢自由不羈的舞蹈節奏與喜慶歡喜。

    同時,他也揉合著東西方文化色彩,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和聲質感,自由不羈的舞蹈般節奏,同時也表達出宗教性的素樸悠遠。 

    尤其,同樣擁有大手掌的巴巴賈尼安仿效拉赫曼尼諾夫的譜曲風格,讓器樂充分發揮炫技效果。

    柴可夫斯基則是以輓歌的風格,深刻呈現他因為所尊崇的俄國鋼琴家魯賓思坦(Rubinstein,1835-1881)的逝世,而感受到的傷痛。此作品傳遞了多面向的情緒層次,層層交織的變化除了呈現天地的廣大視角,也提供了幽微悸動的親密感。 

    魯賓思坦對柴可夫斯基來說,亦師亦友,兩人惺惺相惜,雖也有過誤解,但化解了分歧,當老友逝世,一向多愁善感的柴可夫斯基,悲不自勝,他把自己痛苦的心情,透過音符,非常用力發洩,成為悲壯輓歌,並在逝世周年追悼會上首演。

    《A小調鋼琴三重奏,向偉大藝術家致敬》作品,長達50分鐘,有如交響樂曲,氣勢磅礡、鏗鏘有力。

    曲中結構與眾不同,只有兩個樂章,第一樂章,悲歌的樂章 ,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前者追憶他對魯賓斯坦的深情,娓娓訴說兩人交往過程中,酸甜苦辣的滋味,知音不再,痛徹心扉。後者,以友誼為出發點,有輕於鴻毛的,也有重於泰山,猶如一顆石頭拋投入水中,漣漪有深有淺,有長也有短,特別是巨石落水,波濤迴繞,震撼無比,這些感覺,都成為創作者的絕佳養分。

    王佩瑤果然技高人膽大,緊鎖眉頭,十指神功,快速穿梭,展現深度和質感,並結合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精湛技藝和抒情性。 

    誠如李宜錦所形容,歲月悠悠,不僅催人老,又增長了好幾歲,這些年,讓她更成熟,更擅長忖時度勢,感應人世間的挫折與坎坷,感受更深層次的悸動、呐喊與掙扎。

    柴可夫斯基的感情世界向來複雜,雙性、同性之間,那裡只是一個愛字了得。樂手們在時間磨練中,變得更能善體人意,更能感同身受,詮釋出滿溢的苦澀、糾結。

    全曲由悲歌啓程,大提琴揭露開揪心的第一主題,接著與小提琴相互交織,纏綿細膩,似乎在傾訴著濃濃的思念、回憶,鋼琴的悽切豪邁,以及仰之彌高的無限敬意。

    在變奏曲形式的第二樂章,變化無窮,由主題帶領的11段變奏,出神入化,高揚低迴,巧妙融合,最後再加上龐大尾奏,以總結式回眸,款款深情,幽幽嘆息,往事果然不堪回首。

    曲終前的喜悅和希望憧憬,慈悲為懷的柴可夫斯基,還是以昇華轉化,回應那個現實殘酷、瞬息萬變。

    然而,知音難覓,送葬進行曲傳出,步履維艱,再多的喟嘆不捨也是徒然,致敬告別,寄予來世,濃得化不開的懷舊情思,以及無邊無際的懊惱悔恨,化作縷縷輕煙,飄盪徘迴,不忍釋手。50分鐘的聆賞下來,許多樂友悲從中來,淚眼婆娑,曲子結束,凝重悲傷的情緒,像定格中的輓歌。

    向偉大藝術家致敬,不只1882年的柴可夫斯基,如此虔誠謙卑,140年後的樂迷,更要致上最敬禮,獻給孜孜矻矻與命運搏鬥的藝術大師們,感謝有您們!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