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戴立寧隨想錄》熊貓/貓熊:我看互聯網金融

優傳媒/ 2022.10.17 03:40

 

作者/戴立寧           

 

2016年3月21日旅遊上海,被邀參加了一場交通大學主辦,探討《互聯網金融管理》的會議;現場發言紀錄,近日無意被發現,今天讀來,印象猶存,頗多感觸。(以下是我的發言,文字稍有潤色)

 

我以為我懂得金融,多年來的工作和教學,都是和金融相關的;但是我聆聽了一上午會議的發言之後,我矇了、迷糊了。有一點像禪宗裡的故事,在一開始, 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聽著聽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輪到我站在發言臺上,我似乎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那個境界。

 

我以為我懂什麼是互聯網金融。聽到了來自遠方英國Robert Wardrop先生的報告,他用「線上替代金融」(on-line alternative finance)一詞來講述互聯網金融,那就不是金融了;接著聽到了陳龍先生的論述,本質上或許又是回到了金融。緊接著聽到交大的陳教授講說:這是「互聯網+」,似乎是依違在兩者之間。

 

我來自臺灣。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剛剛進入會場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內地的女士,我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來自臺灣。她的回應是:你的中文很好啊 !

 

我一時真不知道如何應對。我必須強調, 我現在講的語言是我的母語,是我生活的語言,也是我工作的語言。在國內參加會議時,常常聽到一些和中文不相干的外來語夾雜其中;我是很不習慣。比如今天就有人說了很多很多次的P2P。  P2P 是什麼 ?  people to people,pier to pier 還是 peer to peer  的縮語 ?它中文怎麼說,我自今還弄不明白。

 

語言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思想和溝通工具。因為辭彙量和精準度的不足,用外文思考要比用母語思考,智商下降好多;這是件極為危險的事。兩岸人民同文同種, 說的是同樣的語言;哪怕如此,還是會因地域和習慣的關係,會有些微的差異。這讓我想到一種動物,那黑白相間、長相可愛的國寶:熊貓。在臺灣熊貓不叫熊貓,叫貓熊。

 

貓科動物和熊科動物是不一樣的,貓科動物快速靈敏,熊科動物則沉穩有力。讓我比喻的話,金融是熊科動物,要沉穩有力;到了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就轉換成貓科動物了 ── 迅速、快捷、充滿了爆發力。

 

互聯網金融究竟是什麼?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和我一樣,必須重新深入思考一下:它究竟是隻戴了熊面具的貓?還是隻戴了貓面具的熊?

 

我也注意到這一次大會在討論互聯網金融時,用到了另外一個名詞:金融創新。請問什麼叫做金融創新?其實金融永遠在不斷地創新。作為一種服務業,金融業者必為要因應社會的需求,不斷地完善服務的品質和內容;所以說金融創新是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

 

金融業和客戶之間關係的調整,不要看別的,只要看看櫃檯的演變就可以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金融業櫃檯的變化:早期當鋪的櫃檯高高在上,客戶必須卑微地仰首聽命,只能照單全收,沒有絲毫的講價還價餘地;我們看到了櫃檯漸漸地下降,漸漸地後退。以前的客戶總是要站著乖乖地排隊,現在開始有了座位;不僅如此, 我們看到了櫃檯被一張桌子替代,並且奉上了一杯熱騰騰的熱茶/咖啡…。

 

金融創新的動力來自於市場的需求,而金融服務的種類和內容則常常受到金融嚴格管理的制約;如何繞過管理以因應市場的需求,是金融創新的主要課題。比如說:銀行法不准許銀行對支票存款戶支付利息;而有相當多的客戶,希望能夠保有使用支票的方便,同時還能夠享受利息的報酬。在美國,於是有了「NOW帳戶」(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 的產生。

 

完善服務、規避管理是金融創新的原動力,如果加上了新技術的滲透、深入,自然是如虎添翼。

 

櫃檯是金融業和客戶之間最重要的交會點,幾乎所有的服務或交易都是經由櫃檯來完成的。我們看到了櫃檯的變化:櫃檯的高度漸漸地降低,客戶進來以後不僅僅是有了座位,有時還會奉上一杯咖熱騰騰的茶或咖啡。由於互聯技術的開發,櫃檯無形化了。我們不必遠地陷入車陣、奔向櫃檯,我們可以通過無形的櫃檯完成以前必須面對面才能完成的任務。

 

我一直以為互聯網金融只是金融業者利用互聯網的方便,貼近客戶提供服務。我曾經是金融業的監理者、也曾經是金融業的經營者,充份瞭解到行舍和行員這兩項,是金融業經營成本中重中之重。如今有了互聯網,提升效率之外,更大大地節省了成本。

 

金融業在任何國家都要受到嚴格的監管。為什麼?難道是金融業者都是如此地不堪信任。當然不是。為了分散風險,我們會接受教訓把儲蓄分散;金融機構偏偏正好把眾人分散的風險,一個一個撿了起來放在它自己的籃子裏面,覆巢之下無完卵;安全,這正是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

 

美國大法官 Louis D. Brandeis 在金融管理方面非常有名,他有一本書《別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自己的錢愛怎麼花就可以怎麼花,但是問題當你使用的是別人的錢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剛剛陳龍教授談到不管什麼樣的形式或名稱,一旦涉及到金融的時候,還是請用金融的規矩來管理,我深有同感。

 

金融管理有一極為重要、不可替代的原則:「專業經營的原則」。

 

金融業務必須由金融業來經營。比如說:非銀行經營銀行業務,違反者往往構成了犯罪;這是第一個層面的解釋,目的是為了「安全」;原因我剛剛也已經說了,因為怕「覆巢之下無完卵」。

 

第二個層面是金融業只能經營金融業務,不能兼營金融以外的業務。為什麼?為了「公平」。金融業的資金成本是市場上的最低,財大氣粗,如果看什麼賺錢就可以經營什麼,那誰還可以和它競爭?! 金融專業經營的原則,似乎還看不到任何可以放寬的理由;否則會造成嚴重的不公平問題,同時也會激發更嚴重的安全問題。

 

讓我們回過頭再認真地看看「互聯網金融」,究竟是“熊”呢、還是“貓”?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這是一個不容回避、必須深思的問題。當櫃檯虛擬化了以後,櫃檯背後的主導者究竟是「熊」還是「貓」?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已經無從捉摸;如果任由這樣的事繼續發展,很可能既妨害了公平,又損壞了安全,如何不令人擔心?!

 

我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讓我重新學習一下以前我以為我知道,實際上我並不是很知道的;而且我感覺上像我這樣的人好像還不少,且讓我們重新澄清一下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應該如何地對待和管理?

(圖片取材自網路)

 

作者簡介

戴立寧,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人物、評議時事。〈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