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彼岸又一村,林秀瓊老師在「牛轀轆尋根」文中,道寫出南投水里牛轀轆聚落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里山地景;從牛轀轆聚落的歷史與其鑲嵌的地景中,山脈、河川、水渠、農業生產、生態多樣與社會經濟等息息相關。藉由本次的田野調查,我們訪查聚落中的耆老,將現今流傳在這個超高齡聚落中的「家常菜」與生產、生活、生態的相互關係透過口述來加以記錄及撰寫。
有趣的是,在耆老們生長的年代裡,里山倡議並非是如今的顯學,他們不談里山,但訪談中卻處處是里山,所以,里山之所以是里山,是因為包含文化精神與信仰,甚或是情感。舉例來說,訪談中的其中一位耆老回憶說著,少時常在清澈的溪中釣捕溪哥魚,帶回家或炸或醃,成為一道家常小菜;長輩們常會教導後輩,將較小的魚放回溪中,讓他們有機會繼續繁衍,這樣子的溪流才會生生不息,取之不盡。耆老熟練的伸出兩根手指,在指槽線上比著說「比這個小的魚都會放回溪流中」。
後來有了流刺網、毒魚、電魚等工具,一網打盡的捕撈法,加上農藥的過度使用與汙染,使的溪流的下游地帶已經很難再見到肥美溪哥魚出現;耆老的表情仍舊平和祥氣,只是言談中帶著一絲絲的惋惜。這樣的精神何嘗不是里山……就是一個人懂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
如今里山倡議已是一門顯學,但其精神與文化面卻鮮少被注重;面臨地球氣候變遷的急迫考驗,我們都應有全球化的思維;一道傳統農家菜,捕捉出美味佳餚中隱藏的里山精神及意涵,透過田調敘事的呈現,來開啟在地化的永續與社會經濟浪潮。
牛轀轆里山誌訪查對象為水里鄉牛轀轆社區發展協會,於111年8月3日由水里鄉永興村林明德村長口述資料,林秀瓊老師提供「牛轀轆尋根」參考資料,田調團隊為水里里山餐桌團隊、水里鄉商圈創生共好協會,臺大實驗林水里營林區指導,當地農青陳宏瑋撰文。(圖片影音陳宏瑋提供)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