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髓緣有愛的感動 在見到讓自己重生貴人那一刻

慈善新聞網/ 2022.10.15 17:13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九周年慶,舉辦「疫不容辭,愛在髓緣」活動,特地安排七對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彼此相見歡。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九周年慶,舉辦「疫不容辭,愛在髓緣」活動,特地安排七對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彼此相見歡,在溫馨感人的互動中也分享生命故事、心路歷程。2022年全臺處於新冠肺炎蔓延的恐懼中,在人人聞疫色變中,髓緣之愛的連結與救人任務的完成實屬不易,志願捐贈者在疫情嚴峻時刻,其實也有著不同的困難,但他們都願意突破萬難,完成救人的任務,為愛堅持的精神,令人敬佩。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九周年慶,舉辦「疫不容辭,愛在髓緣」活動,特地安排七對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彼此相見歡。

  疫情中,有捐贈者在行前因陪伴者染疫確診,得居家隔離,被迫延後捐贈;也有為了避免搭乘公共運輸交通工具,嚴格自我保護防疫,志願自駕從臺南繞過半個臺灣到花蓮慈濟醫院捐贈,也有在第一線以外的醫護人員,例如牙醫、醫美等醫師與老師等各行各業前來捐贈。感謝許多捐贈者無畏疫情,仍戒慎虔誠的做好自身防護,趕赴慈濟醫院,配合各項嚴格的防疫政策,例如捐贈前PCR檢測,捐贈時僅能一名親友或志工陪伴等限制,一關關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救人的任務。

在溫馨感人的互動中也分享生命故事、心路歷程。

  同樣的,全臺各縣市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也在非常嚴謹堅守防疫政策的原則下,完成一筆筆網路預約建檔、找尋捐贈者、陪伴捐贈前體檢與前置作業的準備工作。只是疫情期間各種突發狀況不斷,統計有22位志願者在血樣複檢期間確診無法捐贈,5位在體檢階段確診,3位在即將捐贈前確診,移植醫院配合改變治療計畫,分別啟動急件找尋第2位志願者或延後捐贈排程共有4位。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不願放棄任何一個重生的機會,加上全臺志工們的穿針引線,戮力完成疫情中艱難多變的髓緣任務。

  今年參加相見歡的捐受贈者共有七對,受贈者移植平均年齡38歲,捐贈者平均年齡33.5歲。參加相見歡的受贈者在接受移植後歷經七年排斥與適應之後,目前健康恢復良好,有的甚至可以上山爬百嶽,下海潛水樂。

在溫馨感人的互動中也分享生命故事、心路歷程。

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為什麼不能捐贈

  慈濟常用「第六對相遇」來形容捐受贈者的髓緣,而所謂的「第六對」,指的是第六對染色體短臂上的人類白血球抗原(英語:human leukocyte antigen縮寫為HLA)捐受贈者配型吻合才可以捐贈。今年參加相見歡的受贈者樊先生,他跟哥哥是雙胞胎,雖然兄弟倆基因完全相同,雙胞胎哥哥卻無法成為救他的人,最終還是得靠非親屬的志願者捐贈,才移植成功。不少人疑問,不是要找尋吻合的基因嗎?為什麼基因完全相同的哥哥卻不能捐贈?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說明,受贈者的哥哥與患者是同卵雙胞貽,體內所有基因完全相同,如此一來是無法對抗癌細胞。而非親屬間的捐贈,體內僅有第六對染色體HLA配型與樊先生吻合,除此之外,其他基因並不相同,移植後較能抵禦患者身上的癌細胞。「非親屬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植入患者的體內,既能保護患者本身恢復免疫力,又能禦敵殺死癌細胞。」

在溫馨感人的互動中也分享生命故事、心路歷程。

  臺灣少子化情形越來越嚴重,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為0.975,平均每位婦女生育不到一名子女,生育率為世界第二低,因此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更顯重要。慈濟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年年汰舊換新,尤其需要18歲至46足歲以下青年建檔,以隨時提供優質健康的造血幹細胞予等待移植重生的血液疾病患者。

  民眾建檔時10cc的血液送到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後,經HLA實驗室(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測實驗室)放大定序編碼後粹取出的DNA透明清淨無色,證嚴法師感佩所有志願捐贈者付出無所求的無私大愛,就如同救人的DNA一樣純淨透亮,因此稱之為「清水之愛」。

「水無色無味,但是萬物都缺少不了它;這種沒有分別的大愛就如同清水一樣。慈濟人的愛不分國界、種族和宗教,一律平等付出,這就是娑婆世間不可或缺的清水之愛。」──證嚴法師

(撰文:劉蓁蓁、顏福江,攝影:蘇峻民、陳忠華、林群傑、李政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