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費雪症候群」為一種相當罕見的多發性神經炎疾病,是一種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為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神經系統,成因大多為感染或施打疫苗後,自體免疫系統誤認神經系統有病原菌,而加以破壞而導致。一旦「米勒費雪症候群」患者染疫,搶救更是分秒必爭!
罹患「米勒費雪症候群」,四肢跟臉都無法動
34歲李先生,9月至安南醫院看診神經內科蔡銘駿主任門診,走路進診間及坐下和起身都無障礙,讓蔡銘駿主任當下差點認不出是2個月前收住院的李先生,當時其罹患「米勒費雪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with Miller Fisher variant),四肢跟臉都無法動,李先生回診就是要特別感謝蔡銘駿主任即時的醫療判斷及治療,才能至今恢復跟正常人一樣,這也使得蔡銘駿主任不禁回想起當下的治療不只需仰賴醫療專業,更要醫療優先決斷力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米勒費雪症候群」為罕見的多發性神經炎疾病,是一種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
2個月前無任何慢性疾病的李先生,在一次微微發燒伴隨輕微感染症狀不到4天後,逐漸感覺全身使不上力,一兩天後依然無好轉,於是坐輪椅來到安南醫院急診室。急診的醫師發現其體溫稍高,但曾測得一次38.2度,因此便以感染症之因給感染科醫師收住院。李先生當時全身無力且一直惡化,在一天內手腳四肢竟然無法舉高,住院當天晚上兩側眼皮及嘴角都不會動,因此醫師安排接受脊髓液及神經傳導檢查,神經科確診為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GBS),因此轉神經內科由蔡銘駿主任後續治療。
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為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神經系統,成因大多為感染或施打疫苗後,自體免疫系統誤認神經系統有病原菌而加以破壞而導致,預後跟發病後的嚴重度及年齡有關,也就是越嚴重症狀其預後越差。像李先生的情況就必須儘快以血液透析,或免疫球蛋白中和體內抗體來治療,通常一周內治療是最有效。李先生在連續5天血液透析後,病症還是持續惡化,當天即因吞嚥困難及四肢只剩左側手肘關節可略動,因而進加護病房,只能以鼻胃管進食,還需隨時小心發生呼吸衰竭。
搶救「米勒費雪症候群」染疫重症病人,避免終身殘廢!
雪上加霜的是李先生在加護病房一天之後,太太確診COVID-19。未料,雖無上呼吸道症狀的李先生經PCR檢測竟然也確診,但先前都為PCR陰性,因此需立即將李先生移轉至隔離病房,但當下無隔離COVID-19病人之加護病房,依規定只能轉普通專責病房,但蔡銘駿主任拒絕轉普通病房而是轉負壓隔離加護病房,而後才轉至隔離COVID-19病人的加護病房。
蔡銘駿主任強調,醫療優先是分秒在計算的,眼前的醫療政策來不及改變,此時醫師需將醫療優先列為第一考量。2個月前COVID-19全台感染人數已突破3百萬人,疫情黑數者應該也為數甚多,但當下李先生隨時有呼吸衰竭機率,因此如由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有可能讓死亡機率上升,此為醫療優先的精神,這也是為何急診室要把病人病況以嚴重度輕重來分級,以達就近適當且重症優先治療的原因。
蔡銘駿主任指出,李先生在5天血液透析後雖無繼續惡化但也無明顯改善, 在以醫療優先的前提下,免疫球蛋白治療對大多數病人並無明顯的副作用,因此在徵得李先生的同意下,血液透析療程結束後立即接受連續五天的免疫球蛋白治療.。免疫球蛋白治療的第一天,李先生自己就有感覺有持續改善肌肉的力量,轉至普通病房後就開始復健治療,一個月時已可輪椅代步並再持續加強肌力訓練及避免肌肉攣縮,兩個月後至門診時,走路行動毫無障礙,令人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