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俠客會客室》缺電告急,難掩真相:蔡政府能源政策失信於民

優傳媒/ 2022.10.13 20:11

核能在台灣的爭論至少廿年了。政治是一場有你無我的爭鬥,攸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能源電力,也因反核的意識型態,而陷入至今無解的紛亂之中。(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

 

九月份全台發生八次停電,企業界充分警覺缺電告急。反觀蔡總統上周簽署的「一點五度C凈零碳排行動」,口號很響,路徑很美。「護國神山」台積電全台擴建,然而,通電在那裡?大型企業的「凈零轉型」更迫在眉睫,政府的能源行動卻很不務實,跟不上國際做法。

 

接電沒事,通電呢?

「護國神山」台積電在高雄、台南等地加速擴建生產基地,大家高興她帶動國家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餘,從九月停電八次之中,有沒有感覺「接電不是問題,通電才是學問」。台積電今後的用電量會達到全台發電量的15%左右。今後她要的電在那裡?够用嗎?會擠壓到其它產業和民生的用電嗎?

 

蔡總统最近提出的加速產業凈零轉型,強調政府將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模式,共同達成凈零轉型的目標。產學界卻憂心,如果不趕快在半年之內申辦核三延役,或核四商轉,台灣缺電10-15%的惡夢在2030年之前都將如影相隨,產業凈零轉型更將徒增巨大的路障。

 

核三:緊急替代,現得申辦

蔡政府設定的2025年再生能源的再生能源占二成,但綠能建置進度落後。經濟部長王美花已經坦言跳票,要到2026年才能達成。

 

電子系統提供穩定供電與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是國家因應全球「凈零競逐」經濟的王道。歐美日等從今年初開始紛紛採取靈活性的能源政策,例如:歐盟為促進電子結構低碳轉型,今年二月提出「有關核能與天然氣的氣候分類法補充授權,將天然氣和核能認定為「過渡性綠能」。這是國際認定的好解方,我們卻不用。

 

再生能源確實有助電子排放係數的下降。問題是,它供電不穩定。天然氣,可快速啟降,惟仍屬高碳排放,加上國安考量,僅能維持約30%的適當配比。台灣最符合低碳與氣候靭性的電力結構是:再生能源60%、天然氣30%和核能10%。

 

核能:老問題,新解方

核能在台灣的爭論至少廿年了。政治是一場有你無我的爭鬥,攸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能源電力,也因反核的意識型態,而陷入至今無解的紛亂之中。

 

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不給商運;能源和減碳,在當前國際凈零碳排的需求之前,是緊密的互動關係,政策上必須相互考量。何況,台電、中油再這樣拖下去,暫時為了選舉考量而堆叠起來的虧損,遲早也要百姓埋單。

 

台電占台灣電力市場八十六%,重要性不言可喻。不幸的是,由於政府堅持凍漲電價,台電已是個瀕臨破產的問題公司,政府再不正視問題。並負責任地解決,對台灣的能源、零碳的傷害將無法彌補。

 

廢核:不願明說的代價

資本額3303億元的台電財務狀況有多糟?今年八月大虧283億元,前八個月賠了1515億元,累計虧損高達1931億元;近三年累計發行公司債2037億元,今年發債利息比去年大漲一倍多;規畫中的大項支出計有增建燃氣機組四千多億元、強化電網韌性5645億元、處理不良資產核四約2800多億元。即使經濟部決定將對台電增資1500億,但仍入不敷出。

 

核四並非資產,扣除此不良資產後,台電因資不抵債,董事會須依法提出重整計畫或宣布破產。台電淨值每股已剩四點一五元,根據八月虧損速度推估,不出半年將虧光股本,一樣須依法提出重整計畫或宣布破產。如政府置之不理,就有違法嫌疑。

 

世界變得愈來愈快、愈複雜,也愈敏感。主因就是出在近廿年來,歐美日和全球的民主政治幾乎都生病了,民粹當道,各國總統或首相的施政都看得很近,只為贏得下次的選舉;於是,一些非常重要,但短期看不到成效的政策,就一直被拖下去。現在導致全球水災、旱災和風災的氣候變遷即是事例。

 

睜大眼,看清楚誰是政客!

政治人物有政客和政治家的差別。政客只想自己的利益和權位,所有的施政只看短期的投票動向,討好選民,不管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美國前總统歐巴馬說:「做為總統,我知道民衆想要我做甚麼,我也知道,總統應該為國家做甚麼。」

 

清大工程與系统科學系教授葉宗洸長年研究台灣能源碳排問題,針對歐盟認定核能為過渡性綠能,以及國際因應俄烏戰爭的新能源措施,將在十九日晚上七時到九時於清大綠能館解析最新趨勢,也提出可行解方。

 

歐洲是全球最反核的地區。人家面對現實卻懂得權變。大家來看那些政客卻在能源和碳排上讓台灣變成溫水煮青蛙!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