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設計引水!引動未來觀光的科技加值與航運新美學

中央社/ 2022.09.30 16:27

設計引水!引動未來觀光的科技加值與航運新美學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930 16:27:34)引水人是引船入港的重要角色,而設計同樣扮演引動渡輪航向未來的關鍵。經濟部技術處與高雄市政府共同合作,由台灣設計研究院以設計加值科技體驗出發,率先改造亞洲新灣區旗鼓航線的交通運具-旗福2號,轉型為具科技體驗的觀光渡輪。設研院透過設計美學的導入,將未來科技融入情境體驗的營造、公共環境與船艙家具再設計及空間視覺整合,重新打造出一艘述說高雄港灣、產業與文化發展故事的觀光渡輪。

設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的計畫下打造共創平台,邀請技術法人與場域業者打造未來情境,並與日目247Visualart及彡苗空間實驗攜手改造科技體驗情境,並聚焦未來觀光的智慧城市港灣生活,為年底航行新航線的交通渡輪啟動改造規劃。日目247Visualart負責統籌設計規劃並執行智慧導覽的數位內容設計,成果預計於年底正式亮相。同時,為配合年底亮相的智慧導覽數位內容,彡苗空間實驗提前進場改善公共環境,首要任務就是與工研院電光所合作,以透明顯示技術實際操作的使用者經驗出發規劃科技體驗艙區。

設計單位在既有空間限制條件下設置輔具,以簡潔的線條處理可攙扶的扶手輔具,並透過扶手的定位與工研院來回驗證及劃設最適宜的互動觀賞距離。同時滿足不同年齡層的互動體驗,規劃不同高度的階梯滿足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另外,為兼顧船艙視覺感受的整體性,在階梯與欄杆的材料選擇與色彩計畫上,選擇呼應既有的鋪面材質及白色船體。同時擴大體驗區改造延伸至船艙空間的調整與氛圍營造,從全齡體驗特色切入,企圖打造美感升級兼具公共性的乘船體驗。

「可複製性」一直是設研院進入公共服務設計的核心價值。二樓船艙以座椅佔據最大的視覺焦點,然而原採用的規格品僅滿足「坐」的需求,同時為考量乘船過程須提供足量且易取得的救生衣收納及全齡旅遊舒適的乘坐體驗。彡苗空間實驗依據上述問題經既有的空間分析後,提出一組合宜的模組化尺寸作為座椅設計的基準,並以連貫的長椅取代單獨的座椅形式,椅背設計則運用海面波浪的造型將座椅的造型融入場域特色。最大亮點是考量全齡設計特別拿捏椅背的高度,降低視覺壓迫又兼具乘坐的舒適性。另外,為了強化座椅在戶外氣候使用的耐久性,材料以FRP作為椅面搭配不鏽鋼烤漆的金屬椅腳,並選用配合船艙氛圍與環境的低彩度色彩計劃,為整體船艙視覺減壓。

這樣的方案除有效地控制整體座椅在船艙的視覺壓力外,也與船體兩側矮牆形成一致的水平視線,讓民眾乘坐時與海面的距離感更為貼近。再加上設計單位重新思考海上乘坐與陸上乘坐感受的差異,使得在座位排列方式不變的情況下,走廊空間相對更為寬敞及舒適,視覺也更為輕盈。同時符合「可複製性」的目標,為海上運具提供另一種未來的選擇。

轉型後的觀光渡輪化身為2022台灣設計展唯一的海上展館,將於A5展區以「未來巡航」為題,從以科技體驗出發聚焦亞洲新灣區的產業發展脈絡與港灣建設發展,讓多元的科技應用透過策展的視角拉近科技與民眾互動的距離。「設計」與「科技」的共創為台灣「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也是台灣城市與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經濟部技術處開啟設研院與技術研發法人合作的契機,除了前述硬體情境的改造外,也首度將設計加值應用於船舶的智慧導覽系統,計畫成果將配合年底啟航的新觀光航線一同正式亮相。同時,本艘觀光渡輪也導入設研院開源使用的消防設備、北花線公運美學指標再應用,以及船艙資訊露出的再設計,企圖從生活環境細節的改變開始,再造公共性美學與科技應用共創的新模式!期待設計與技術的跨域合作,可以打開場域業者、科技技術與設計產業共創的機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