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俠客會客室》幹嘛只能挑比較不壞的蘋果 ?

優傳媒/ 2022.09.23 05:50

選擇的家數和方法當然要有所差異,不能老是套用多數決,忽略了民主決策的真諦。無負面否決的集體共識也是民主表決的方式。套用在當前的投票選單上,如果一黨獨大,無法接受;兩黨惡鬥,無法忍受,大家何妨打開嘴巴、耳朵、眼晴和心胸。選人不選黨,走出台灣政治不被政黨綁架的的第三條路呢!(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選舉要花大錢的現實,使得台灣的民主政治愈來愈出現政黨惡鬥的趨勢。選民應如何突破這種被政黨的綁架?不必硬要從壞蘋果中挑出一個比較不壞的呢?。

 

最近参加一項國家級獎項的評選,委員們當然政治傾向各有不同,固然大家心照不宣;然而,根據經驗,在涉及關鍵的少數選擇時,必然出現理念和立場的爭議。怎麼去超前預防這樣「必然」的衝突呢?

 

民主的精義,不必然只是非

議題的「必然」爭端來自「應然」和「實然」的差異。要預防必然的爭端,拉近應然和實然的差異是有效的處方。應然是評選的項目、標準、成份和程序;實然是人性的對於價值判斷的偏好、厭惡的本質和特性。開明的討論,讓大家發現過去的不合時宜的評選項目和評分结構;開放的改善,讓大家針對問題共同提出可行的解方。打破成見,不打高空,為求更好,實事求是。

 

稀缺性是獎項的可貴之處,愈少人得到當然價值愈高。國家級獎項當然會陷入這種數量多少的兩難。但數量和品質是必然的對立、互斥關係嗎?大家第一時間的直覺是,但真正去面對参賽的種類、件數,再實際深入閱讀主題、內容所懷抱的理想,以及其在報導、印證、詮釋等等方面的創新,我們終於發現事物的本質不像大家預見的如此絕對,而是存在著相對的寬容。

 

找出非二還一的新道路

相對的寬容是創新的最大價值。權變的做法是,得獎者還是維持一家獨尊,但相對有條件地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推薦獎,讓大家瞬間可以在差距有限的評選困境中,盡量避免遺珠之憾,讓嚴謹的評選和獎勵的本質可以相互輝映、並行不悖。

 

得獎有項目、類別的不同,伴隨著參賽件數的多寡,選擇的家數和方法當然要有所差異,不能老是套用多數決,忽略了民主決策的真諦。無負面否決的集體共識也是民主表決的方式。

 

針對專題式的評選,我們面對的兩難是,一是初選沒有出現絕對的多數,近百個參賽項目中只有兩件的票數超過半數的三票,而得到兩票的也不到十件。更頭痛的是,三票和兩票的差距從五位委員的投票統計來看,明顯出現偏好不同的傾向,以及評選本身的一些缺失。

 

怎麼解決呢?我們回到評分項目,再次檢視分數組成,以明確評選的公平和公器性,也探討造成投票差異的成因,並參考歷次評選紀錄。最終達成共識:兩個得三票的,以多數票,決定一則得獎;另一則列入必然推薦。得到兩票的,開放每位委員提出強烈理由,推薦一則,且經無委員異議後予以通過,如此圓滿地完成全體委員「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評選結果。

 

投票那裡只有一種解方

當網路是我們生存的世界,溝通的方式就必須相對多元。套用在當前的投票選單上,如果一黨獨大,無法接受;兩黨惡鬥,無法忍受,大家何妨打開嘴巴、耳朵、眼晴和心胸,選人不選黨,走出台灣政治不被政黨綁架的的第三條路呢!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