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因應大地震來襲,台灣必須加速推動「防災型都更」,但現實上卻原地踏步,應全面啟動台灣的防災型非營利的都市更新事業。918台東大地震剛過了三天,大家驚魂甫定。今天紀念921國家防災日特別有意義,希望防災型都市更新真能成為國民共識!(圖/取自網路)
作者/蘇煥智
今天是921大地震23周年,同時也是國家防災日。
921大地震,震央在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在南投集集鎮內。地震規模:芮氏7.3。震源深度:8公里。肇因於車籠埔斷層錯動,造成長達85公里的地表碎裂帶。搖晃時間長達102秒。
災害損失情形,死亡2417人、失蹤29人。受傷11305人。房屋全倒51711戶。半倒53768戶。
損失金額:估計3647億元。當時台北市震度約5。
台北市死亡87人、重傷7人、全倒76戶、半倒325戶。台北縣死亡46人、重傷29人、全倒230戶、半倒3264戶。
921大地震造成全台相當大的死傷與房屋倒榻,自此後房屋安全規範也在修法後大幅提升,房屋的耐震要求也提高許多。但是台灣還有許多的既有房屋,尚未進行都市更新,而上周發生的台東大地震,更凸顯在舊有房屋老化之下,更應該加速推動防災型都更!
9/17晚上9:40(6.3級)、9/18下午1:19(5.9級)、2:44(6.8級)連續發生大地震,震驚全台灣,震央都在台東,屬於東部地震帶,花東地區陸續傳出嚴重的災情,包括房屋倒塌、斷樑斷裂,火車出軌。台北市也面對嚴重的搖晃!這場大地震更凸顯台北市政府推動「防災型都更」的迫切性!
一、「防災型都更」淪為口號:
2013年6月2日南投魚池發生6.5級大地震。7月8日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演講時指出「如果南投發生的地震發生在台北市,恐造成4000棟房屋倒塌。」並指出「大台北地區久未出現大地震、地下水位高、土壤液化潛在危機高」,因此大台北地區應推動「防災型都更」。
不過身為都更及建築防災的中央主管機關的內政部長李鴻源,雖然在他的任內非常成功的做出「大地震來時台北大量房屋倒塌」的「危機行銷」,可惜卻沒有提出一套「具體的解決方法」;祇是不斷的在重複喊「防災型都更」的口號。
二、台東大地震如果震央在台北,台北房屋會倒多少?
2019年4月18日發生6.1級花蓮大地震,李鴻源又指出:「台北逾七成屋齡超過30年的舊屋,加上地下水位高,土壤液化情況是台灣最危險的地區,若震央移到台北,震度會由6.1級加強到7.3級,至少有3萬5000棟房子會倒塌?」
如果依李鴻源「危機行銷」的説法,這一次6.8級台東大地震的震央如果移到台北盆地,則震度會由6.8級加強到8級。是則倒塌的房屋至少會超過5萬棟,那將是非常恐怖的數字。
三、台北盆地會不會發生大地震?
台北是屬於東北部地震帶,過去150年來共發生四次的大地震:
(一)1867年12月18日基隆大地震,震度7.0級,造成基隆海嘯,數百人被海嘯沖走。
(二)1881年2月18日台北大地震,震度6.0,造成11人死亡,210棟房屋倒塌 。
(三)1909年4月15日台北大地震,震度7.3,造成9人死亡,122棟房屋全毀 。
(四)1910年4月12日東北部海域大地震,震度8.3級,造成60人死亡,13棟房屋全毀。
四、1694年大地震形成台北湖:
清康熙35年(1696年)郁永河來北台灣採購硫磺而寫下《裨海記遊》並記錄了康熙台北湖的故事「甲戊(1694年)4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據地震學家的看法,要能造成地表錯動5公尺,地震規模可能至少有芮氏規模七。而且極可能是山腳斷層所造成。雖然有關康熙台北湖形成的原因仍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台北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實在是不能排除。
五、防災都更淪為口號的原因: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雖然一直在提倡防災型都更,但在內政部長任內卻沒有真正提出解決方案,也沒有成功防災型都更案例。而李鴻源要求防災型都更提升到國安層級討論,並要求中央編預算來執行。可惜終他的任內均未能實現。
而事實上李鴻源犯了兩個錯誤:
(一)都市更新的執行面本來就應該是地方政府的職掌;中央政府層級應該祇是政策及法規。沒有弄淸楚這個權力分際,才是根本問題。
(二)台灣的都更主要仍然是停留在「民間財團都更」的模式,而缺乏「政府公辦都更」的完整的思維。而實踐面祇有極少數公辦都更的案例,例如柯P八年任內祇辦了一件斯文里三期都更案。這應該是李鴻源當部長時,甚至到現在都還沒有想清楚的執行模式。
六、煥智防災都更方案:—12家非營利公辦都更公司。
(一)取經歐洲城市經驗:
為何防災型都更推不動?目前我國都更的盲點,就是市府沒有實施單位。根據歐洲城市經驗,每一個城市都有「都市規劃及更新公司」來擔任都市更新的實施者,但目前現有台北市財團法人都市更新中心並非實施者,祇是諮詢顧問及協助者。台北市應該學習歐洲城市經驗成立「市有都更公司」。目前的公辦都更實施是以公務機關來執行的模式,並不洽當,應該成立公辦都更公司來擔任實施者,才是真正的解方。
(二)每一個行政區一家:
市有都更公司,不宜採取集權模式祇成立一家都更公司。而應該落實分權,按照12個行政區,每區都成立一家「公辦都更公司」,並推選在地人士及專業人才來擔任董、監事。落實在地人跟在地人溝通,而不是官員跟在地人溝通。
(三)非營利公辦都更:
煥智主張市府主辦的公辦都更,基本上就是防災型都更,強化居住安全。
而且並不是要與民爭利,所以不應該淪為炒地皮。因而市府投資分配取得的房屋,不宜走公開標售助漲土地炒作的路線。而應該結合社會住宅,採用祇租不售的方式,一併解決青年及弱勢居住正義問題。避免台北人口繼續流失。
煥智認為透過十二家市政府擁有的非營利公辦都更公司,可以在第一任四年內將17處整建國宅、84處海砂屋、110處危險建築,全部核定,而進入施工階段,推動落實防災型都更。
七、推動防災型都更,刻不容緩
有關因應大地震來襲,台灣必須加速推動「防災型都更」,但現實上卻原地踏步,毫無進展!
原因何在?因為台灣的危老建築都更,仍然過度依賴「民間財團私人都更」。不但造成土地房地產炒作,更因為競逐利益而擺不平,進度緩慢。
而由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所推動的公辦都更,案例並不多,因而都更牛步化。而政府缺乏明確地公辦都更實施理念,也是關鍵因素。
我認為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的地震帶,的確有必要加速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要全面啟動防災型都更,必須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各自成立非營利性的公辦都更公司;全面啟動台灣的防災型非營利的都市更新事業。
918台東大地震剛過了三天,大家驚魂甫定。所以今天紀念921國家防災日特別有意義,希望防災型都市更新真能成為國民共識!
作者簡介
蘇煥智,前台南縣長,曾任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台大物理系肄業,台大法律系畢業,輔大法研所碩士。現為台灣維新召集人,大員法律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