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長輩少吃、拒吃⋯吞嚥不慎超傷肺!日常5招防「老嚥」光坐姿就有差

優活健康資訊網/曾心盈 2022.08.26 17:00


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喝水嗆到、邊吃東西邊講話導致食物進入鼻腔、氣管的經驗,並視為偶發事件不以為意。但這些情況也能是危及性命的大事。董氏基金會就提醒,過了50歲後,體力、肌力、骨質都會逐漸流失,也會使吞嚥的生理和神經功能產生變化,因老化影響、而非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是人人都該留意的問題。


肺炎居第3大死因「老嚥」須注意

因為自然老化而影響吞嚥功能,英文稱作Presbyphagia,日文稱作「老嚥」。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郭家芬主任提醒,吞嚥問題可能導致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吸入性肺炎、脫水等,尤其年長者,若因吞嚥障礙,而排斥進食或產生社交隔離等問題,更可能會加速失能、臥床、延長住院天數,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增加醫療照護費用及家屬負擔,「吞嚥困難」其實是會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重問題,需及早重視及預防。

郭家芬表示,部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唾液、食物、液體、藥物等進入聲帶下方的氣管,卻無法藉由咳嗽排除的情形,稱為「無聲誤吸」(Silent aspiration)。一旦異物無法從氣管排除,沿著氣管下去就會進入肺部。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李龍騰理事長說明,自105年起至今,肺炎蟬聯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而無聲誤吸是年長者感染肺炎的重要危險因子,除了感冒感染引起的肺炎,因吞嚥功能退化、嗆咳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也是相當常見的一種,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

延伸閱讀:
吞嚥困難怎麼辦?台大專家教「3招訓練法」在家就可做



吞嚥功能「老化」8個警訊

李龍騰呼籲,應隨時留意家中長輩日常生活狀況,若出現下列現象,可能是吞嚥問題的警訊,提早發現就能提早介入及預防:

  1. 平時會流口水,或睡覺時引起咳嗽:口腔持續分泌口水,一般人已習慣無意識吞嚥。如果睡覺時容易咳嗽,很可能是因為吞嚥問題而讓口水吞得不好。
  2. 喝湯、喝水,很容易嗆到:液體流動速度快,身體需要更快的吞嚥反應。一旦喝液體食物出現嗆咳情況,就必須有所警覺。
  3. 只吃特定食物,或減少進食:如果長輩變得慣性挑食,只吃比較好咬好吞的食物,或是面對平時喜歡的食物卻減少進食,可能就是吃東西時有困難。
  4. 吃飯速度變慢:要吃很久、每口食物須吞2、3次、會疲累,或東西吃不完的次數增加。
  5. 用餐後口腔殘存食物,或食物堆在嘴巴或掉出嘴巴:若口腔敏感度下降、口肌動作協調下降,即使有東西卡在齒溝,本人也未能察覺。
  6. 進食後,聲音改變或咳嗽增加:進食後,若說話有痰音、咕嚕咕嚕的水聲,或咳嗽頻繁,可能是液體殘留在咽部或聲帶,代表吞嚥肌力下降。
  7.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吞嚥問題可能會影響長輩進食意願,若有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可能造成體重減輕。
  8. 不明原因發燒、肺炎:年長者因吞嚥肌群退化和咳嗽能力較差,以致進食時食物或口腔分泌物誤入氣管,往下掉到肺裡而造成發炎、感染。

李龍騰進一步提醒,上述警訊若是生理老化造成,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嘴唇、下巴、舌頭、喉嚨等,或是注意專心吃、慢慢吃、坐正吃、飲食調整等可以預防或改善。若無法改善或有較嚴重的異常狀況,包括曾經有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建議應及時尋求復健科、耳鼻喉科、牙科等評估及治療。

延伸閱讀:
長輩吞嚥困難沒食慾⋯專家教「照護必學5招」好咬好吞

吞嚥要靠肌肉幫忙,因此老化常見的「肌肉量下降」導致臉部肌肉與口咽部肌肉無力、舌頭力量不足,亦會影響吞嚥功能導致營養不良後,更是與「肌少症」互相影響,陷入不良循環。

大部分銀髮族雖有規律運動習慣,但總誤以為較高強度運動好像會對心臟、對關節不好所以很少做,然而,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有氧運動與肌力運動,兩者都要做,對預防和延緩肌少症最為有效,並建議銀髮族為了維持身體活動能量和肌肉運作,應該: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活動。
  • 每週至少2天中等強度以上的肌肉強化活動。
  • 減少久坐時間,維持動態生活方式:如逛街購物、做家事、做園藝、遛狗、外出以走路為主、以爬樓梯取代坐電梯等等。

要活就要動,有氧、肌力運動不偏廢



進食姿勢也講究,日常5招防「老嚥」

此外,許惠玉也提醒,長輩可以靠日常生活5招,預防老嚥症狀:

  • 攝取足夠蛋白質及熱量,避免肌少症: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很需要蛋白質幫忙,實際上銀髮族比成人更需要攝取優良且足夠的蛋白質。若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無效,因此建議銀髮族應在適當的熱量下,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是1.5份乳品再加上5份豆魚蛋肉類,除了分配在三餐,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
  • 飲食調整:「吃」本身就是維持良好吞嚥功能的方法,透過飲食調整策略,引導長輩願意多吃。根據美一點、香一點、軟一點、小一點、濕一點的原則,注意食物原本的色香味形。可利用擺盤或使用顏色鮮艷的食物增加配色引起食慾;以天然調味料如蔥、薑、蒜、洋蔥、八角、檸檬等,增加食物風味,利用溫度來加強食物香味,趁熱吃飯或是在最後淋上熱醬汁;調整食物符合長輩適口的大小;想讓長輩好吞嚥,不一定需要將食物攪打成糊糊爛爛的,反而會讓長輩降低食慾、不願意進食。
  • 專心吃、慢慢吃:應避免在注意力不集中、想睡覺或剛睡醒時進食;也不要邊吃邊講話或看電視;並放慢進食速度,給予充裕時間,確定吃完1口再接下1口。
  • 進食中、飯後呈90度直坐姿勢:重力可以幫助食團快速通過咽部。用完餐後繼續維持直坐30~40分鐘,可助消化和吸收,減少胃酸逆流情形,避免食物逆流到喉嚨。
  • 吞嚥動作訓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吞嚥健康操」,透過頭頸部拉筋放鬆、吞嚥肌肉運動活化相關肌群、聲音機能運動增加聲帶彈性;讓食物不易掉入氣管。

除了上述原則,董氏基金會亦提醒,銀髮族應擁有合適的假牙,並注意口腔衛生,飯後漱口刷牙。「吃」不只是為了生命的延續,更是為了維持生活品質。進食能力是健康老化重要指標,國人應及早顧好吞嚥功能,有口福,才幸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