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環保課程會落實於行動嗎?慈大發現確有幫助

慈善新聞網/ 2022.08.14 15:20

課程結束後兩個月同學們不僅持續維持環保行為與習慣,甚至比課程剛結束時更好。

  有句話說「教學是一種信念的傳達」,但是老師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學有達到效果呢?有些課程可以用考試來測試,但並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用紙筆測驗的,這時候,老師要怎麼做呢?

  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陳榮光老師與通識教育中心蔡宜靜老師最近的研究,就是針對他們的兩門課程:「慈濟人文暨服務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課程實施做評量。兩位老師想在這兩門大一的校核心課程上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並將之化為行動;於是他們設計了一整套的課程。

環保站實作讓同學深刻感受到人類製造的汙染

  首先,老師以四週的時間讓同學們瞭解目前世界的環境狀況,並配合一次的環保站實作(由同學們自己選擇時間)。四週的課程包括國際賑災、永續發展與全球暖化、素食與節能減碳、慈悲科技。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提升同學們的道德情感,讓同學們瞭解,如「國際賑災」提到的莫三比克,他們的排碳量極低,但卻因為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大量排碳造成的氣候變遷,讓他們遭受風災。藉此使同學們意識到,我們的行為造成他人受苦,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則他人可以不受災。

四周的課程包括國際賑災、永續發展與全球暖化、素食與節能減碳、慈悲科技

  接著開始為期四周的「環保實作」。陳榮光老師與蔡宜靜老師規劃了十種環保行為,請同學執行,每週檢討並寫心得。這十大環保行為分別是:隨手關燈、使用環保袋、上下三層樓走樓梯、使用環保餐具、垃圾分類、一公里內步行或騎單車、素食或蔬食、刷牙關水、喝白開水不喝飲料、飲食適量不浪費。最後一週結束後,同學還要寫總檢討。課程開始前有前測,在四週環保實作後有後測,而學期末又進行了一次的「延後測」,以瞭解課程所帶來的效果能否延續。

  這樣的課程設計,主要是植基於「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學說。教師以課程來啟動學生的道德情感,對態度、主觀規範、行為知覺控制產生影響,讓學生能將意念化為行動。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只停留在意念,並沒有付諸行動,而兩位老師的「十大環保行為」的設計,提供了同學可實踐的根基,讓同學知道,所謂的「環保救地球」其實是做得到的。

  分析問卷的結果,兩位老師發現「十大環保行為」中,有七項都呈現了長足的進步,顯示課程對學生的環保行動力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仔細分析問卷也發現,由於慈大學生大一幾乎都住在宿舍,學校安排將同系同級的學生住在同一寢室,於是這些學生得以互相砥礪、互相敦促,產生了「同事度」的效果,讓環保行動能夠落實得更徹底。

十大環保行為:上下三層樓梯走樓梯

  但還是有三項是在課程執行前後沒有改變的。哪三項呢?分別是刷牙關水、一公里內步行或騎單車、使用環保餐具。其中「刷牙關水」一項,原來同學們從小就養成了刷牙關水的習慣,所以已經執行得很完善了,要更進步也不大容易。

十大環保行為:刷牙關水

  「一公里內步行或騎單車」與「使用環保餐具」呈現的是執行困難的狀況。為何這兩項會有執行上的困難呢?兩位老師與學生訪談後發現,原來花蓮的夏天天氣太熱,冬天又多雨,步行這一項要執行,實在是困難重重。(騎樓被佔用的狀況嚴重,可能也影響到步行環境,間接讓學生不願意步行)

  而「使用環保餐具」一項竟然會有執行上的困難,也讓兩位老師相當驚訝。訪談後發現,原來這一項之所以執行困難,竟然是因為疫情以及外送業者崛起的關係。雖然校內有經濟實惠的素食餐廳,但日久天長同學們總會想吃一點不一樣的餐點,這時候動動手指就可以送到校門口的美食,就成了同學們的最愛。但這些外送業者總是使用一次性餐具,這就讓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在執行上無法落實,而政府因疫情考量,要求餐廳使用一次性餐具,也增加了同學執行這一項的困難度。

  大部分的課程研究,都在課程結束後就終止了,究竟課程對學生是否有較長期的影響便無從得知,這也是常常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幸運的是,由於這兩門課程橫亙了整個大學一年級的時間,讓兩位老師在課程結束後還能做一次「延後測」,以瞭解課程對學生的行為是否產生的長期的影響。

  結果發現:在課程結束後兩個月,同學們不僅能夠持續做這些環保行為,甚至還做得比課程剛結束時更好!這個發現讓陳榮光老師與蔡宜靜老師非常安慰,也希望能在未來的課程規劃中持續精進,好讓這個社會能有更多人付諸行動,一起來愛護地球!

參考文獻:

Angela Yi Jing Tsai and Alex Yong Kwang Tan 2022 Environ. Res. Commun. 4

075006

Tsai, A.Y.J.; Tan, A.Y.K. The Expa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s for Undergraduates: Roles of Moral Norms and University Class Standing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 9256.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159256

撰文∕葉綠舒、攝影∕陳榮光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