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慈濟大學林明德團隊 發現對抗骨質疏鬆中藥

慈善新聞網/ 2022.08.06 11:35

  聽到「骨質疏鬆症」,很多人會想到駝背的老人家吧!的確,早期的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只會發現身高變矮(「吃老倒縮」)、背變駝,等到輕輕一摔就骨折,才驚覺「骨本」早已悄悄地流失了。目前臨床上都是以骨密度低於-2.5做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若沒有做骨密度檢查則無法得知骨質疏鬆的程度。

  一般骨質疏鬆症的最大族群是停經的婦女。因為女性賀爾蒙分泌減少,造成骨質流失。根據衛福部網站,60歲以上的人口有16%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八成為婦女。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除了高齡者與停經婦女,還有一個高風險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族群: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人!有些人因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氣喘、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必須長期使用類固醇,只要使用超過六個月,骨質疏鬆症的罹病率就會大大提升。這類的患者被稱為「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對這些病人來說,既然知道未來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骨質疏鬆症,能不能用藥預防呢?

  目前在臨床上,對於因長期使用類固醇所造成的骨質疏鬆症,一般會使用雙膦酸鹽(bisphosphonate)、單株抗體或賀爾蒙副甲狀腺素來治療,但是雙膦酸鹽卻有機會導致如食道炎、頷骨壞死或非典型骨折等惱人的副作用。

  是否能找到更好的藥物呢?花蓮慈濟醫院的骨科部彭成桓副主任與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的林明德副教授,對於開發繼發性骨鬆的用藥很感興趣。他們參考了2006年的文獻,知道可以用斑馬魚建立骨鬆的模型,便決心要用斑馬魚來找可以治療骨鬆的藥物。由於彭副主任同時也是中醫師,於是他們便將目標鎖定在中藥。

  雖然有2006年的文獻作參考,但是真正動手做起來才發現,有太多、太多的「眉角」要抓了!彭副主任與林副教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建立起了斑馬魚的骨鬆模型,並進一步加以優化。接著他們便開始篩選可能的中藥,並發現「骨碎補」有非常好的效果。

  骨碎補是槲蕨(Drynaria fortunei)曬乾的根莖,在中醫常用於跌打損傷的治療。彭副主任與林副教授發現,當他們以每毫升1-2毫克的骨碎補粗萃取物,來浸泡受精後五天的斑馬魚幼魚時,同時給予的類固醇對斑馬魚幼魚所造成的脊椎鈣化缺失可以獲得回復。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骨碎補可以提高造骨細胞(osteoblast)的活性,並同時降低蝕骨細胞(osteoclast)的活性。這讓骨碎補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治療藥物!要知道,我們的骨頭雖然默默無言,但它們卻無時無刻都在生滅不休:蝕骨細胞會破壞骨頭,造骨細胞會形成骨頭,只要兩者能達到平衡,我們的「骨本」就安然無恙。我們日常的活動會讓骨頭產生一些小裂紋,但是當這些裂紋發生時,蝕骨細胞會先清理,接著造骨細胞就會製作新的骨頭,這樣我們的骨頭就整舊如新。如雙膦酸鹽這種藥物,為何會造成非典型骨折,就是因為它過度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卻無法提升造骨細胞的活性,於是新骨就無法形成,讓小裂縫日漸擴大。因此,可以提高造骨細胞活性又能減低但不致於完全抑制蝕骨細胞活性的骨碎補,就顯得更理想了。

  骨碎補是否也能用於一般的骨質疏鬆症呢?答案是肯定的。未來彭副主任與林副教授希望能以斑馬魚的骨鬆模型為系統,繼續尋找其他可治療骨鬆的中藥。

參考文獻:

Peng, C.-H., Lin, W.-Y., Li, C.-Y., Dharini, K.K., Chang, C.-Y., Hong, J.-T., Lin, M.-D., Gu Sui Bu (Drynaria fortunei J. Sm.) antagonizes glucocorticoid-induced mineralization reduction in zebrafish larvae by modulating the activity of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2) vol. 297, 115565,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565.

撰文/葉綠舒;攝影/曾繼鋒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